羅馬遊記(上)古羅馬

來源: 灣區金頭腦 2023-04-15 08:10:1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7577 bytes)

2015年十一月,我們飛往羅馬,開始為期一周的意大利之旅。

 

我們在羅馬的首站是競技場(Colosseo),俗稱鬥獸場。

 

競技場由羅馬皇帝維斯帕先於公元70年下令興建;曆經十年建設,至其兒子提圖斯在任時才建成。

 

 

競技場高五十米,相當於現代建築的十二層樓高。遠遠就可見其宏偉壯觀。

 

 

外麵有很多人排隊買票。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人流比較有秩序。幸好我們提前買票。

 

 

參觀的遊客都是一波波跟著導遊進去的。每個導遊帶著二十人。我們在場外沒有停留太久;時間到後,就有導遊帶著我們進去了。

 

 

來到這裏。競技場的內部一覽無餘。整個競技場分為五個區域,供不同階級的羅馬公民觀看,最多可容納六萬至八萬名觀眾。

 

競技場主要進行角鬥士比賽、狩獵(即鬥獸)、處決(讓死刑犯赤手空拳與野獸搏鬥)等血腥活動。有時也會進行歌舞劇、雜技等其他表演活動。

 

 

競技場的最下方是地下室。裏麵存放道具、其他設備;進行表演時,在地下室上鋪設木板,再撒上沙粒。角鬥士、動物等會先在地下室等待,等他們上場時再經由升降機上台。

 

 

基督教興起時,因為基督徒不肯拜羅馬的神,而遭到了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在長達兩百多年的迫害中,約有三千名早期基督徒被羅馬帝國在競技場處決(釘十字架或者獸決)。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發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停止迫害基督徒。後來,基督教成為了羅馬的國教。中世紀時期,為了紀念在競技場殉教的基督徒,教會在此處樹立起巨大的十字架。

 

 

展現角鬥士戰鬥的殘片。曆經近兩千年的曆史滄桑,畫麵依然栩栩如生。

 

 

競技場由洞石、凝灰岩、混凝土建築而成。經過兩千年的風吹雨打、地震損毀、盜石賊破壞,依然屹立不倒。令人驚歎。

 

 

 

 

從競技場的拱門眺望外麵的君士坦丁凱旋門。

 

 

一個多小時的參觀後,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離開競技場。我看到競技場外重兵把守,有很多軍警在場。導遊說平時不是這樣的,應該是與上周在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有關,意大利也要加強戒備。

 

離開競技場後,我們路過旁邊的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nstantino)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315年。是為慶祝其三年前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大獲全勝而建立的。君士坦丁也由此結束了羅馬四帝共治,成為帝國境內的唯一共主。

 

 

君士坦丁凱旋門高21米,寬25.7米;凱旋門上部兩側有浮雕描繪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的場景。

 

君士坦丁凱旋門並不是古羅馬最雄偉的凱旋門,但卻是現存保留得最為完好的;大部分的羅馬凱旋門在戰亂中被毀,僅有三座保存至今。君士坦丁凱旋門得以保存,不知道是否與教會對君士坦丁的偏愛有關?

 

 

君士坦丁凱旋門四周被鐵欄包圍,旁邊還有大兵在站崗。我們不敢停留太久,快速走向下一個景點。

 

 

競技場西邊的一大片區域,有羅馬古跡的斷壁殘垣。它被稱為Parco archeologico del colosseo (羅馬競技場考古公園)。

 

 

考古公園所在地是屬於羅馬第十區(Rione X) - 坎皮特利(Campitelli)。它是古羅馬公共生活的中心。遺址建築物包括政治、宗教和商業活動場所,及用於司法活動的Basilica (巴西利卡)。

 

眼前的這座遺址被稱為Terme di Elagabalo, 可能是三世紀初古羅馬的一座公共浴場。考古人員在此發現二十個房間,和兩座噴泉。

 

 

古羅馬最著名的人物-尤利烏斯愷撤(拉丁文Gaius Lulius Caesar)的雕像。

 

 

基座第一排SPQR,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的縮寫,是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

 

基座第三排dict perpetuo (古羅馬時期的拉丁字母中沒有U隻有V), 即終身獨裁官,是愷撤身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職務。

 

繼續向西走,來到古羅馬廣場(Foro Romano)遺址。

 

古羅馬廣場位於帕拉蒂諾山(Palatine Hill)與卡比托利歐山(Capitoline Hill)之間。三千年前,這裏是一片沼澤地;羅馬興起後,排幹了沼澤,建起了很多重要建築,如凱旋門、神廟、監獄、圓柱、元老院議事堂(Curia Lulia)、巴西利卡(Basilica)等,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就發生在這裏。

 

我們來到觀景台,看看眼下的古羅馬廣場。

 

 

左下方的是塞維魯凱旋門(Arco di Settimio Severo), 建於公元203年,是為慶祝塞維魯及其兒子戰勝安息(今伊朗和伊拉克)而建的。該凱旋門高23米,其下部和外側因水災和火災的破壞而受損。上部拉丁文S.P.Q.R. (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清晰可見。

 

中間的是朱裏亞巴西利卡(Basilica Giulia),始建於公元前46年,由愷撒以高盧戰爭的戰利品支付其建築費用。經過多年建設,至羅馬首任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時期才建成。屋大維以其養義愷撒的名字(即“Giulia”)來命名該建築。

 

這是羅馬人最喜愛的聚會地點。設有公共會議場所和商店。但它主要是用來作為法院。

 

 我有朋友說,作為羅馬公民,使徒保羅可能在此受審。

 

朱裏亞巴西利卡幾次被毀,也幾經重建。現存遺址僅剩地基和一米高的石柱,主體建築早已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朱裏亞巴西利卡遺址右上方的是農神廟(Tempio di Saturno),始建於公元前501-498年,是羅馬農業之神Saturnus 的神廟(土星和星期六的拉丁文也得自於此)。農神廟是古羅馬廣場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

 

最右邊隻有幾根石柱的是維斯帕先和提圖斯神廟(Tempio di Vespasiano e Tito),建於公元79-87年,是紀念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和其兒子提圖斯皇帝的神廟。這兩人的功績包括:結束羅馬內戰、給羅馬帶來持久和平、建成羅馬競技場等。

 

 

古羅馬廣場的建築物可謂是命途多舛。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此後,羅馬幾次遭到蠻族洗劫;又陷入蠻族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當中,城內一片混亂,對古建築無心打理。幾百年過去了,這些古跡遭到洪災、火災損毀;十六世紀時,教會用羅馬古跡的石料來修建天主教堂,對這些古跡更是致命一擊,很快就淪為廢墟。直到十九世紀,政府才派專人對這些羅馬古跡進行文物保護工作,才讓它們不至於完全消失。

 

 

這是古羅馬廣場旁的聖徒路加和殉道者馬爾蒂娜教堂(Chiesa dei Santi Luca e Martina), 重建於十七世紀。不知道裏麵的建築材料有沒有來自古羅馬遺跡。

 

離開古羅馬廣場後,我們來到附近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Musei Capitolini)。該博物館由米開朗琪羅設計,至1734年才建成開館,是近代最早的博物館。

 

 

我們透過博物館大門,可看到庭院裏擺放的巨大的海神Oceanus大理石雕像。

 

 

博物館外的母狼乳嬰雕像,傳說中羅馬建城的開始。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進入博物館內參觀,而是去了真理之口(Mouth of Truth),一個網紅景點。

 

它是一個重1.3噸大理石雕刻,類似人的麵孔。這個雕塑被認為是一世紀古羅馬噴泉的一部分,描繪的可能是一個古希臘的海神。

 

在電影羅馬假日中,赫本和派克使用真理之口作為測謊儀。傳說如果有人撒謊,他/她的手伸進真理之口中,就會被咬住。從此,把手伸進真理之口就成為歐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

 

真理之口被放在希臘聖母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Cosmedin)的門廊。這座教堂始建於公元七世紀,現存建築於公元十一世紀完工,有一座十層高的鍾樓。

 

 

我們在對麵的廣場上,已經看到聖母堂外有很多人排隊。這裏不需要門票。拍照自動排隊。(拍照的可以自願捐獻兩歐元給教堂)

 

 

看著長長的隊伍,我們感覺是一個坑。不過來都來了,也隻好去排隊了。排了半個小時才輪到我們,打卡成功。

 

中午,我們前往梵蒂岡參觀。因為本篇主題是古羅馬,關於梵蒂岡教庭的部分將在下一篇遊記中描述。

 

傍晚,我們離開梵蒂岡,沿著大道走向台伯河(River Tiber)的聖天使城堡。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 Angelo)始建於公元139年,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五世紀後,它成為一個要塞。公元590年,教宗經過此地,看到天使顯像,把它改名為聖天使城堡。

 

 

中世紀時期,該城堡曾先後作為監獄、城堡、教宗避難場所;現在成為一座博物館。

 

我們沒有入內參觀。而是從城堡前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 Angelo)跨過台伯河。

 

 

聖天使橋建於公元134年,公元六世紀被教庭改為現名。橋兩側有天使和聖徒的雕像。

 

 

 

從橋上看羅馬的母親河 - 台伯河。

 

 

古羅馬是一座建在台伯河東岸的七丘之城。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那七座小山丘已經很難認出來了,但作為母親河的台伯河,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台伯河的上遊。台伯河全長406公裏,其中三百公裏可通航,是意大利中部最重要的河流

 

 

台伯河的下遊。台伯河流入地中海,入海口曾有一座大型港口Ostia Antica(奧斯提亞安提卡),是古羅馬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現在的羅馬國際機場也建在台伯河入海口附近。

 

 

離開聖天使橋後,我們去了購物,稍後來到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

 

萬神殿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後期。現存建築為羅馬皇帝哈德良所建,於公元125年建成。

 

 

殿上的拉丁銘文是M.Agrippa.L.F.Cos.Tertivm (盧奇烏斯之子馬庫斯阿格裏帕在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所建)。

 

中世紀時期,羅馬的大部分神殿被教庭視為異端而遭到拆毀;隻有這座萬神殿因改建成教堂而逃過一劫。

 

圖為萬神殿旁的商業街

 

 

吃過晚飯後,我們在酒店附近的圓柱廣場(Piazza Colonna)散步。

 

廣場上的圓柱名為馬可奧裏略圓柱(Colonna di Marco Aurelio), 建於公元二世紀後期;是為紀念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略時期,一次羅馬軍隊對日耳曼人的勝利而建的。

 

 

羅馬人經常打仗,把疆域從羅馬城一隅之地擴展到包括西歐、南歐、北非、中東的環地中海區域。公元三世紀前的羅馬軍團非常強盛,經常打勝仗;打完勝仗就在羅馬城內建圓柱或者凱旋門。所以我們在羅馬看到很多這類建築依然保存至今。

 

 

離開圓柱廣場後,我們返回酒店,結束當天的羅馬行程。

 

翌日早上,我們離開羅馬前,在蒙地奇托利歐廣場(Piazza di Monte Citorio)上看到的方尖碑(Obelisco di Montecitorio)

 

 

該埃及方尖碑高21米,修建於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七世紀)時期。

 

公元前十年,羅馬首任皇帝屋大維(奧古斯都)將這二百噸重的方尖碑從埃及運到羅馬,立於廣場之上,成為日晷,用來看時間。每年823日屋大維生日時,方尖碑的日影可到達和平祭壇。

 

中世紀時期,由於地震、戰亂等,方尖碑倒塌,斷為數截。直到十八世紀末,羅馬教宗才成功修複了方尖碑。當然它現在隻剩下觀賞功能了。

 

 

備注:

 

本篇僅描述羅馬遊記中關於參觀古羅馬古跡的部分;下兩篇將會寫梵蒂岡(羅馬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和近現代羅馬(包括在羅馬吃喝玩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很多圖啊,精彩考古之旅,羅馬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太多了。穿行廢墟中,有沒有害怕突然塌了掉下什麽東西? -RYYC- 給 RYYC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5/2023 postreply 20:17:54

謝謝分享,非常詳盡。請問一路的參觀都是步行嗎?如何提前買鬥獸場的門票? -aya05- 給 aya0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17/2023 postreply 23:03:5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