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告別死海的時候,時間還不到中午12點。此前,我們一直覺得這一天安排很充裕,從死海到耶路撒冷大約100來公裏,估摸著下午2點之前應該抵達。
誰曾想離耶路撒冷越近,交通越擁擠,下午3點多,我們才進入耶路撒冷新城,在擁擠的道路上又折騰了許久才找到租車行。
因為耶路撒冷老城隻允許本地車輛駛入,我們不得不結束了在以色列的自駕旅程。
順利地把車還了,打的前往住宿地。沒想到耶路撒冷老城的道路更加擁擠,幾乎寸步難行,從租車行到目的地短短5公裏的路程,居然花了一個多小時。
黃昏時分,耶路撒冷(Jerusalem),這座三教聖城,終於出現在我們麵前。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猶太人的經典書籍《塔木德》如此形容這座城市。
幾千年來,耶路撒冷在各大勢力的爭鬥中不斷易手,薩拉丁、神聖羅馬帝國、十字軍,花剌子模、馬木魯克都先後成為該城的主人。每次易手幾乎都會伴隨屠殺。後人已經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人死在這座城市;而為了一座城市死這麽多人,又究竟值不值得?但是再多的反思,也改變不了耶路撒冷的哀愁。
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耶路撒冷3000年來經曆了37次被占領,被摧毀,和18次的被重建。摧毀,重建,再摧毀,再重建......始終不變的是這座城市在虔誠信徒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猶太人雖然散居世界,但各地的猶太會堂中放置約櫃的那麵牆一定麵向耶路撒冷;
對於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是耶穌最後殉難並升天的地方,1000多年來,基督徒就以能來耶路撒冷朝聖為一生的使命和榮耀;
對於伊斯蘭教來說,耶路撒冷是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聖地。在傳教早期,穆罕穆德甚至規定穆斯林的朝拜方向為耶路撒冷(後來才改成今天的麥加)。
LD訂的酒店位於雅法門旁,石頭砌的房子,有幾百年的曆史。
雅法門(Jaffa Gate)是耶路撒冷老城八座城門之一,1917年12月,英國將領埃德蒙·艾倫比(Edmund Allenby)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守軍,奪取了對耶路撒冷的控製權。
當他站在雅法門前的時候,出於對耶路撒冷神聖地位的尊重,他下了馬,步行由此入城。
1948年以色列剛剛建國的時候,猶太人也是在這兒和阿拉伯人進行了多次血戰,反複爭奪聖城。現在還能在雅法門的牆磚上看到昔日鏖戰留下的斑斑彈痕。
站在酒店陽台上,LD指著眼前觸手可及的景象,得意地說,我們這下算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心髒了吧?
12月的耶路撒冷,6點剛過,天已漆黑。因為路上耽擱了好幾個小時,今天的計劃看來是完不成了,LD說,我們去看聖墓教堂的關門儀式吧。
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是全世界基督徒心目中最神聖的所在,虔誠的基督徒相信,這兒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然後又複活的骷髏地(Calvary)或譯為"各各他" - 不過基督新教並不認同這個地方的神聖。
耶穌的時代,這兒還是一座小山丘,他就是在這座小山上被釘=上了十字架上,後來又被埋在了此處。100多年後,這兒建起了羅馬神廟。
耶穌受難300年後,當時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來到這兒,確定了耶穌的死難地,並勸說君士坦丁大帝同意拆除神廟,挖出耶穌的墳墓,並建造了聖墓教堂來安置墳墓。此後,這座教堂經曆多次被毀和多次重建。
我們到教堂的時候,門口已經聚集了很多人,在等待聖墓教堂關門時刻的到來。
聖墓教堂的神奇,千百年來被教徒們傳頌,但對我來說,我看到的第一個神奇卻是:基督教最神聖的所在,站在門口催促教徒離開的,卻是一位穆斯林。
聖墓教堂建立以後,裏麵零零碎碎被六個不同的古老教會——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東正教、敘利亞東正教、埃塞俄比亞東正教和科普特東正教——使用,每個教派都有僧侶住在教堂內。
1187年7月4日在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薩拉丁(Saladin)打敗了十字軍,占領了耶路撒冷,但他下令保留聖墓教堂。為了避免基督教派之間對於「聖地」的擁有權發生衝突,薩拉丁指派兩個穆斯林家族來負責守護聖墓教堂。
其中侯賽因(Adeeb Joudeh al Hussein)家族保管聖墓教堂的鑰匙,努賽貝(Nuseibeh)家族負責鎖門和開門。
我們等了不一會,從教堂裏麵端出來一架梯子,放在門旁,教堂大門徐徐關上。
從教堂外麵走來一人,世俗打扮,他爬上木梯,拿出長約20公分的鑰匙把大門鎖上,然後爬下樓梯,把樓梯和鑰匙從小洞送入教堂,整個關門儀式宣告結束。
這把鑰匙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了。
我上前和他聊天,他告訴我他今年55歲,為聖墓教堂開,關門已經超過37年的時間了,而在他之前,他的先祖一輩輩這樣傳承下來已經超過800年了。我想,他應該就是努賽貝家族的人吧,而教堂裏麵的那位應該就是侯賽因家族的了。
https://youtube.com/shorts/rv9oxtut3f0?feature=share
兒子在一旁用手機錄下了關門的全過程。
耶路撒冷幾千年各教派爭端不休,但一把鐵鎖和一把鑰匙,卻見證了傳統的堅持和在紛爭中對於和諧的追求。800多年過去,兩個家族默默地把很不起眼的開,關門儀式傳承了30多代。
耶路撒冷的石板路都是這般光滑如鏡,它象征了這座城市的曆史,也許,當曆史久遠到一定程度,時間也會慢下來吧。
在酒店主人的極力推薦下,我們來到耶路撒冷最好的阿拉伯餐館。
辛苦了一整天,終於吃上了可口的飯菜。
這兒的羊排和烤羊肉串都非常好,它成了我們在耶路撒冷那幾天的“食堂”。
踏著夜色走回住處。
次日一早醒來,古城也醒了。
在阿拉伯區的一間街頭小餐廳,我們吃了一頓此次中東之行最昂貴的早餐,最後結算的時候,三人花了超過250謝克爾,相當於120多加幣,以色列物價的昂貴可見一斑。
十字架苦路(Via Dolorosa),是耶穌背負十字架去往生命終點的最後一段路。
從8世紀開始,朝聖者開始舉行儀式,紀念苦路14處(那些與受難相關的事件發生之地),如今每一站都有圓形金屬板的標記。
臨出發前,我特地找到電影《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這部純希伯來語的電影,被虔誠的天主教徒梅爾 吉布森拍攝的異常慘烈,也讓我對耶穌生命的最後幾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考古學家,我對於耶穌最後的那段苦路的真實性也無從判別,但作為三大教裏唯一殉教的創始人,耶穌即使作為2千年前的烈士,他的勇敢獻身的精神也是值得後世緬懷的。走一遍苦路十四站,是我們對耶穌的一番敬意。
耶穌在客西馬尼花園(Garden of Gethsemane)被羅馬士兵逮捕以後,先後被關押在耶路撒冷的多處地方。
這是昔日耶穌被拘禁處。
這是關押盜賊巴拉巴(Baraba)的地方。
據路加福音所記,耶穌被羅馬士兵逮捕後,當時的羅馬總督本丟 彼拉多(Pontius Pilate)並不想判耶穌死罪,於是對圍觀的猶太民眾說,他可以在耶穌和盜賊巴拉巴之中赦免一人,沒想到眾人鼓噪,寧願赦免巴拉巴,也要判耶穌死刑。彼拉多連續勸解眾人三次,猶太民眾和祭司依然堅持判耶穌死刑,彼拉多不得已,判決之前在眾人麵前洗手,以此表明耶穌之死,罪不在他手上。
上圖是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的油畫《Pilate Washing His Hands》。
苦路第一站,就是彼拉多給耶穌定罪之處,它位於一所伊斯蘭學校裏麵,平時不對外開放,為了進門,我們隻能賄賂旁邊商店的一位小販,在他店裏買一件紀念品,然後他帶我們進學校。
第二站,耶穌在這兒被鞭笞,羅馬士兵嘲諷耶穌要做以色列的王,於是給他穿上了紫色的衣服,並給他戴上了荊棘王冠。
這座拱形城門是公元135年羅馬帝國為了慶祝皇帝哈德良(Hadrian)對猶太人最後一次大起義的鎮壓而建造的,彼拉多也是在這兒對圍觀的眾人說了那句著名的:"Ecce Homo"。- 大意是這個人(耶穌),交給你們了。
一隊信徒背著木質十字架,也走在我們身邊,體會當時耶穌的苦難。
第三站,耶穌背著十字架,在此處第一次跌倒。
第四站,耶穌在這兒從圍觀人群中,看到了母親瑪利亞。
第五站,因為十字架太重,耶穌不堪重負,羅馬士兵從人群中揪出看熱鬧的古利奈人西蒙(Simon the Cyrene),讓他幫助耶穌一起背負十字架。
第六站,維羅妮卡(Veronica),在這兒用麵紗為耶穌擦拭臉上的汗水。
苦路上時不時有荷槍實彈的以軍士兵在巡邏,就在我們去的一個月前,當地連續發生兩起爆炸,造成1人死亡、20多人受傷,據稱恐怖襲擊是由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策劃的。
第七站,耶穌在這兒第二次跌倒,公元一世紀的時候,這兒是耶路撒冷的城市邊緣地帶,當時有大門通往郊外。
第八站,耶穌在這兒對跟隨他的哭泣的婦女們說,不要為他哀傷,要哭,就為她們自己和孩子們哭泣吧。
第九站,耶穌在這兒第三次跌倒。
苦路第九站有一座聖海倫娜科普特東正教堂(Coptic Orthodox Patriarchate)。
科普特東正教教會是早期四大教區之一: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曆山大(埃及科普特)和羅馬。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後代,占埃及總人口數量的20%,如今,這一詞匯僅指埃及的基督徒,借以和穆斯林相區分。
在這座小教堂的下麵,沿著狹窄的石階走到底,是一座蓄水池。公元四世紀的時候,海倫娜來到聖地,發現了這處日後供給隔壁聖墓教堂的寶貴水源。
第十站,位於聖墓教堂外麵,耶穌在此被剝去外衣。
進聖墓教堂之前,兒子抬頭張望,對我說,昨晚鎖門的那架梯子怎麽放在窗台上了呢?
這時旁邊一位當地人笑著說,這可不是一般的梯子,它的名字叫"Immovable Ladder" - 不可移動的梯子,它已經放在那兒超過200年了。
自從聖墓教堂建成以後,基督教6大教派都聲稱對於教堂具有所有權,他們將教堂所有財產(包括釘子、蠟燭、石頭、桌子椅子等等)瓜分,紛爭不斷,經常爆發嚴重衝突。
為了平息衝突,1757年,統治耶路撒冷的奧斯曼帝國皇帝奧斯曼三世頒布了一道“聖地現狀法令“,法令頒布時的管理權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於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爭奪土地權和物權。
這道法令頒布當天,這架屬於希臘正教會的梯子正好放在這扇窗戶外,而窗戶是屬於亞美尼亞教會的,於是擁有梯子的希臘教會因為不能觸碰窗戶,拿不走梯子,而擁有窗戶的亞美尼亞教會更不能動不屬於他們的梯子,這架可憐的梯子隻能留在窗台外,到現在已經266年。
現在我大概理解為什麽聖墓教堂名氣如此大,但外表卻如此陳舊了,因為要取得六大教派的一致同意實在是太困難了,
1927年耶路撒冷發生地震,教堂需要維修,但開工需要所有教派的同意才能開工,於是爭論了30年,又磨了30年工程才完成。
終於走進聖墓教堂。一路走來,我們大約看過世界各地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不下幾百座教堂,但從來沒有見過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堆砌了如此多的聖物,還有眾多的狂熱的信徒。
苦路最後四站都在聖墓教堂內。
第十一站,耶穌在此處被釘上十字架。
第十二站,十字架矗立的地方,也是耶穌最後死去的地方 - 骷髏地(各各他)。
路加福音記載,當時山丘上樹了三個十字架,耶穌左右各有一個十字架,分別釘著兩個強盜。
其中一個強盜看著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譏諷到,你如果如傳說的那樣神通廣大,你怎麽沒法讓自己安然走下十字架呢?
另一個強盜卻說耶穌是上天派來的,相信耶穌必有一天重回天堂,因此祈求耶穌記得他。
聽到第二個強盜的話,耶穌當即應許他"我實在告訴你,今*****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於是那個譏諷耶穌的強盜下了地獄,而認罪悔改的強盜成了進入天堂的第一人。
傳說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的下麵,正好埋著人類始祖亞當的遺骨(下圖),耶穌在十字架上流下的鮮血,滲進了亞當的墳墓,於是亞當複活,也上了天堂。
第十三站,耶穌屍體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以後,在這兒被交給了哀傷的瑪利亞,據說耶穌的屍體就是放在這塊石頭上被塗油,這塊石頭也被稱為膏禮之石。但這塊石頭最早隻能追溯到1810年,並無證據顯示它就是耶穌當初躺過的石頭。
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信徒們撲向它的虔誠和瘋狂。
每年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名遊客來到耶路撒冷朝聖,在濃重的宗教氛圍下,有些人會在恍惚間不知所措,還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就是先知。
1969年8月,一名澳大利亞遊客Michael Dennis Rohan被強烈的神聖使命所壓倒,前往阿克薩清真寺縱火。
這種病於是被稱為耶路撒冷綜合症(Jerusalem syndrome),據統計,每一年有大約50人會患上此病,不過好在這種病隻要患者離開耶路撒冷,就會不治而愈,所以患者往往在位於耶路撒冷西區的kfar Shaul精神病院觀察一段時間後,通常都會被送回家。
第十四站也是苦路的最後一站,就是耶穌墳墓所在地,這個地方人流不斷,且每個人隻能在那個狹小的空間裏停留片刻,我們仨都排隊進去看了看,但因為內部不允許拍照,LD隻能在外麵遠遠地拍一張。
聖墓的頂部有一座宏偉的拱頂,頂部特意連著一個圓孔,是預備耶穌在再次降臨人世的時候,可以從此降落。
遊覽聖墓教堂,對我有限的宗教和曆史知識是一大考驗。
這座小教堂裏的雕像就是海倫娜,當初她就是在這兒發現了釘死耶穌的十字架。
據說當時一共發現了三支十字架,但不能確定那一隻是。正好附近有一家人辦喪事,海倫娜把十字架依次放在死者身旁,其中一支讓死者複活了,於是海倫娜認定那支就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
走出聖墓教堂,我們坐在台階上休息。
兒子問LD,你說耶穌是人還是神?
LD說,在基督教的眼裏,耶穌當然是神了。
兒子說,如果耶穌是神,那他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應該不會感到疼痛的,因為神沒有人的感覺啊。如果這樣,那我們對他受苦的敬意是不是就不像他是人的時候那麽深了呢?我寧願耶穌是個和我們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