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哈布斯堡帝國挺可惜的,如果君主立憲挺過20世紀,擱到現在絕對比歐盟更國際化。現在搞歐盟是把殖民帝國時代的全球化和國際化打碎了以後重來。
但是在19世紀,世界大勢就是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兩個主題,到20世紀初,俄羅斯、奧匈、德意誌、奧斯曼、大清這些帝國都解體了,其中多民族的帝國還因為民族主義而四分五裂(包括大清,解體以後丟了外蒙但保住了疆藏,這算是解體程度最輕的了)。到二十世紀中期,就連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大英帝國都解體。這不是局限於歐洲的潮流,而是整個人類的潮流,甚至跟打仗的勝敗都沒有關係:大英帝國從近代到現代兩百多年沒打過敗仗,甚至早早就完成了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革命,但也沒用,也因為殖民地解放運動而解體,可見實在是不管皇帝好壞,在世界潮流麵前,都無能為力的。
其實就全球化而言,帝國時代的全球化,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人文方麵,都遠遠超過今天的程度:經濟上,殖民地和宗主國之間的全球經濟秩序,不就是日本人在80年代提出的“雁行序列理論”嗎?製度安排上,那個時代82天環球地球,可是沒聽說過需要申請簽證?個人方麵,一個捷克人,在匈牙利擁有大量田產,在維也納朝廷做官,這張情況在哈布斯堡宮廷重臣當中太普遍了,各個帝國朝廷那時候可以說是任人唯出身,卻可以完全無視國籍----因為民族國家和國籍這些東西,都是19世紀民族主義時代才有的,王朝和貴族家庭是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血統民族歸屬。
到了20世紀末興起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浪潮,實際上是在19世紀的民族主義把全球碎片化了以後,以民族國家這個現實為基礎,重新整合起來的“複古”努力,但是其程度比帝國時代低得多了。這可以看作是曆史螺旋往複地向前發展的一個例證。
另外,你們居然進了司法宮。我前前後後加起來曾在維也納住過半年左右,我都沒進去過。跑得真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