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是旅遊的一部分。當年做窮學生的時候,旅遊總是自己做飯,盡量少在外麵吃。我本人非常挑吃,這得感謝我媽媽。在我眼裏,天下沒人能做飯能比她好的。在國內的時候,不大喜歡去別人家吃飯,因為做的好的很少,吃不下去。 有次同學參軍,去他家祝賀告別,在他家吃飯。他爸爸給我夾了一大塊肥肉。我最討厭吃大塊肥肉,小塊的還可以。大肥肉沒有煮爛,也很難咽下去。搞得進退兩難,非常狼狽。
去法國旅遊前就知道,法國有大餐,吃好幾個小時。朋友圈是法國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平時需要聊天,吃飯吃幾個小時可以理解。習慣了美國的生活,極少人能整天這樣搞。 法國出名的有羊角包,老鄧最喜歡的。 美國到處都有,但似乎歐洲來的超市比較正宗一些。Costco,山姆俱樂部的都是大批量,質量一般,也許沒有用真正的黃油?法國還有法棍麵包,用來做三明治非常好。這次去法國旅遊,發現法棍麵包非常好吃,吃飯的時候都會先上。不過他們的法棍三明治我有點害怕。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油膩的東西比較害怕。小的時候,油水嚴重不足,做夢都在想著吃上大魚大肉,吃菜要多油才行。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得到大幅度地改善,油已經不是問題了,不需要憑票購買,可以說是隨便吃。來到美國後,發現油似乎不要錢似的,跟糖鹽一樣,口味都非常重。法國三明治往往先塗上一層厚厚的黃油或蛋黃醬,然後再放上其它的東西,比如火腿生肉之類的。登機前,我在酒廊就吃過美國版的法式三明治,蛋黃醬比較少,還算是不錯。
坦白說,在外多年,我的中國胃還是不能習慣西式烹飪和甜點,可以說是非常排斥,也就是說總是要給點顏色看看。 喝紅酒容易也是這樣。每去一個城市和景點,對那裏的廁所總是記得清清楚楚的。我們早就不再穿老祖宗的衣服,但我們的胃還沒能跟上,還需要時間才行。牛奶也一樣,喝不慣,已經有N年沒有碰它了。但酸奶還可以。在巴黎,唯一跟美國的飲食接近的就是美國牌子的酸奶,死甜,是每天早餐必吃的。
法國的青蛙,鵝肝,蝸牛都是非常出名的。我們在一家網紅店試了蝸牛,放在一個很小的容器,裏麵是綠色的香料。吃起來感覺有點軟,沒有蝸牛的腥味,也吃不出什麽特殊的味道。 青蛙我小時候吃得太多了。記得家裏被下放到廣西,那裏的生活水準比較廣州差一大截。青蛙(當地人叫田雞)在市場上到處都是,非常便宜,在廣州根本買不到。這裏是老廣的天堂。下放不愉快的經曆被便宜美味的青蛙所取代。青蛙不能吃塊頭太大的,跟雞一樣。老母雞是用來煲湯的,不是用來做白斬雞的。離開那裏之後,再也沒有吃過青蛙了。鵝肝就算了,膽固醇極高,而且對鵝強迫喂食讓我惡心。
這次到巴黎旅遊,我們不再自己做飯,但也不想去吃油膩的法餐。早上旅館有免費的自助早餐,有法棍麵包,羊角包,香腸,培根,麥片,新鮮水果等等,每天都差不多。沒有美國的早餐好,比如不能做煎蛋卷,跟中國更沒法比。午餐在外麵打發。博物館都有咖啡廳或者飯館,價錢也比較合理,尤其是歐元貶值厲害。不少人拿著一瓶紅酒,法棍和水果在草坪上麵野餐,非常隨便。旅館的行政酒廊晚間提供一些小吃和酒類,隨便喝。有啤酒,紅白葡萄酒選擇。 這些小吃每天都不一樣。現在美國的旅館很少有這樣的酒廊,反而在國外尤其是在亞洲倒是不少。我們吃不多,這樣的小吃正好夠了。由於是自助的,飯量大的也沒問題。
午餐曾經去過幾個餐館吃過。第一個是在羅丹博物館。意大利粉從下單到上菜才幾分鍾,好像快了點,味道一般般,裏麵的火腿肉極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奶酪倒是一大堆。那天真是發生了奇跡,吃完後腸胃並不抗議,看來腸胃對奶製品還是有選擇的。還有一次是在羅浮宮外麵的餐館,點了當天的特點,美式漢堡加薯條,甜點是焦糖布丁。這份美式漢堡量巨大,夠兩人吃的。印象中,法餐都是一點點,擔心吃不飽。看來平民百姓還是挺實在的,改變了我對法餐的看法。吃完午飯後,馬上睡意濃厚,好在附近有不少鐵凳供遊人使用,可以打個盹。
在猶太區的一個網紅店吃過午餐。飯前是法棍麵包加橄欖油。法棍比較新鮮,但不是剛出爐的,已經不熱了。當時肚子比較餓,吃啥都很香,所以評論也會有偏見,就不多評了。當年皇帝微服私訪,餓的半死,老農的窩窩頭比宮裏的山珍海味都要好吃。接下來是蝸牛,味道前麵說過,很一般。還點了燜牛肉加土豆。牛肉是很爛,但味道有點怪,像是被風幹過的,不客氣的說好像有點不大新鮮。對這個網紅店的印象很一般。 環境還算不錯,很幹淨,就是外麵吸煙的煙味經常被吹進來。
旅館還提供瓶裝水,無限量,第一次遇到。我們每天外出,每人帶上兩瓶水。平時在旅館也要喝。有行政酒廊,不需要自己做咖啡了,想喝就下樓去拿現磨咖啡。酒店就在大劇院附近,去景點很方便。
總的來說,我對法國的飲食印象還不錯,但認為國內吃的更符合我的胃口。可惜現在回不去,享受不到那些美食。希望明年可以回去。在國內用旅館積分最劃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