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 8月5-13日,一州:賓夕法尼亞

賓州議會大廈(Capitol)

85日離開查爾斯頓,在匹茲堡度過周末,7日到賓州首府哈裏斯堡。

州名Pennsylvania可以分解成為兩個詞,即Penn+Sylvania,Penn是人名,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將北大西洋沿岸、特拉華河以西4.5萬平方英裏的大片土地移交給佩恩(Penn),作為王室欠下佩恩家族的1.6萬英鎊債務的賠償;Sylvania是從拉丁語sylvan借來的,意思是“林地”。Pennsylvania最初大約是“佩恩家的林地”之意。

賓州有很多別稱,“煤炭之州”、“石油之州”、“巧克力之州”和“鋼鐵之州”,說的是這個州最輝煌的工業;“獨立之州”則是因為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都是在費城的獨立廳起草的。

匹茲堡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西南部,阿勒格尼河和莫農加希拉河在匹茲堡市中心匯合,形成俄亥俄河。因為城市裏有近450座橋梁,匹茲堡也被稱為“橋之城”。 匹茲堡擁有300多家與鋼鐵相關的企業, 是“鋼鐵之州”的“鋼鐵之城”。

在城市旅遊,尤其訪問每個州的首府,去當地的曆史博物館參觀,是大體了解這個州的曆史人文的便利方式。但每個城市的藝術博物館,就不一定都值得花時間去遊覽。所謂博物館,首先要有足夠數量和分量的收藏。一個城市裏有個好的藝術博物館(或者是美術館),通常可能是這裏曾經是某種藝術流派的發源地,或者是這個城市足夠富裕,有超級富豪,而且還要碰巧這個超級富豪喜愛收藏且品味不俗。

匹茲堡是個工業城市,它不是重要藝術流派的發源地,不過足夠富裕,在鍍金時代產生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富豪,其中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是安德魯·卡內基,而不是那位以勵誌教育出名的戴爾·卡內基)倒不是收藏家,卻是一位慈善家。在他生命的最後18年裏,他向慈善機構、基金會和慈善機構捐贈了大約3.5億美元(按2021年的幣值約55億美元),幾乎是他財富的90%。

安德魯·卡內基是蘇格蘭移民,小時候給人當童工,在內戰期間從事債券投資,自己也經營實業,包括一個橋梁建造公司、一條電報線路。他的初創公司經營了僅僅三年,就積聚了40萬美元的資產。與同時代的其它傑出人士不同,卡內基沒有持續在積累財富上耗費精力,他將企業的管理工作交給弟弟,到歐洲遊覽了9個月。他參觀歐洲各國漂亮的首都、歌劇院,還做了詳細的考察記錄。

在1868年即將結束之際,他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將自己今後的賺錢期限定為兩年:“兩年之後,絕不再賺錢——不再努力增加財富,每年將多餘的錢用在慈善事業上。永遠退出商界……去牛津定居,讓自己受一回係統的教育,去結識文化圈子裏的人……在35歲退出商界。”

然而,他沒有真的在35歲退出商界,而是進入新興的煉鋼行業,並最終成為鋼鐵大王。擁有了自己的工業帝國。

卡內基對財富的看法很獨特。他將擁有財富看作智力超群的標誌,將財富視為一種信托基金,認為“掌握巨額財富的人隻不過是窮弟兄們的財產托管人,他的出眾智慧、經驗和經營能力要為大家服務,因為這件事交給他來做勝過他們親自做”。 他的財富觀影響了美國的許多富豪,使得慈善捐贈蔚為成風。於是便有了約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用他從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公司賺來的巨額財富捐贈了以霍普金斯冠名的學校和醫院,有了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向斯坦福大學捐贈巨額資金,有了煙草大亨詹姆斯·杜克(James Duke)向杜克大學的巨額捐贈等等。

由卡內基捐贈始創的卡內基美術館,永久收藏大約35000件作品,覆蓋了從17世紀晚期到現在的歐洲和美國裝飾藝術,有美術、裝飾藝術、建築和攝影等名家作品。建築大廳裏有近140個足尺的石膏模型,都是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以及羅馬式、哥特式和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物局部,是美國最大的建築傑作石膏模型收藏地。

同一個建築群裏的卡耐基自然曆史博物館收藏有約2200萬個標本,有恐龍等古生物和各種鳥類。古埃及館中的實物展品十分難得,感覺就像是在雅典看古希臘的出土文物。

博物館建築附近便是卡耐基梅隆大學(CMU)。這所大學是卡內基理工學院和梅隆工業研究所合並而成的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茅以升1919年獲在卡耐基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校園中有茅老青年學子形象的塑像。在穀歌地圖中搜索Dr Mao Yisheng Statue,就能找到地點。

首府哈裏斯堡的西部和北部是阿帕拉契亞山脈的藍山嶺。從匹茲堡出發,沿著76號州際公路一路向東,很快進入山區。不過這裏不是山脈的主峰,上山到視野開闊之處,手機顯示的高程不過600多米。

汽車駛出藍山隧道,群山消失了,眼前是一片延綿的穀地,不遠處就是哈裏斯堡了。

哈裏斯堡在1812年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的首府,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這座城市的分布著各種風格的建築。殖民時期曆史建築在市中心隨處可見,使得州議會大廈周邊區域顯得古色古香。

州議會大廈不遠處是國家內戰博物館,其中的展品集中講述美國內戰的整個故事,時間跨度從1850年到1876年,重點是在1861年到1865年的南北戰爭時期的幾個重要戰役。除了圖文和戰爭中的槍械實物,還有不少足尺的人造場景。盡管聲明對北方的聯邦和南方的邦聯“不偏不倚”,但整個敘述是勝者的口吻。

葛底斯堡戰役作為一個專題,占了很大比重,是以天作為單位來展示的。1863年7月3日,北方聯邦軍隊在葛底斯堡擊敗了南方邦聯羅伯特·李,這是李將軍在內戰以來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失敗,這一仗徹底遏製了李將軍的淩厲進攻,因此成為北方語境中的戰爭轉折點。在整個內戰中,葛底斯堡戰役傷亡人數最多,雙方共有51000名軍人在此捐軀。

同年10月,葛底斯堡國家公墓建成。林肯總統參加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典禮時,發表了他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演說詞中“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中文翻譯“民有、民治、民享政府”,便是三民主義的出處。

內戰四年,北方聯邦軍和南方邦聯軍打了一場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戰爭,雙方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亡。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曆次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都沒有超過1861-1865四年內戰的死亡人數。這真是美國的巨大悲劇。

國家內戰博物館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在這裏可以俯瞰哈裏斯堡市。從博物館的前門到停車場,有一條紅磚鋪成的小徑,據說是象征著戰爭中的流血。沿著這條小徑緩緩下坡,仔細讀著磚上刻出的各州為內戰捐軀的數字,對比眼前一片祥和靜謐的城市,很難不讓人心生感慨。

如果不打這一仗,任南方邦聯獨立,還會有後來統一強大的美國,在一戰二戰當中起重要作用的美國嗎?如果當時南方不主動挑釁,而是順應潮流,還會有內戰嗎?另外,如果不經過這一仗,北方能夠從此在政治和經濟上占巨大優勢嗎?美國的政策決策會不會更多受種植園經濟的影響,而不會迅速進入工業化,進入鍍金年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