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土耳其的感覺,就像山間的泉遇上了南飛的雁,就像夜空的星落向了晨曦的海,隻那麽一瞬,美好就已定格。有人說,“喜歡是解你的衣扣,愛是解你的風情”。我對土耳其,是既喜歡又愛戀,既想解它的“衣扣”,也想解它的“風情”。這“衣扣”、這“風情”,離不開讓它有著吹彈即破“皮膚”的四海。哪四海呢?黑海、愛琴海、地中海和馬爾馬拉海。
在環土耳其的自駕中,我曾在黑海旁的伊斯坦布爾就過餐,也曾在黑海旁的特拉布宗就過寢;我曾在愛琴海旁的帕加馬古城吃過飯,也曾在愛琴海旁的伊茲密爾安過眠;我曾在地中海旁的阿拉尼亞進過食,也曾在地中海旁的梅爾辛睡過覺,而馬爾馬拉海,我隻在它西岸的加裏波利半島上點過菜,卻從未在它的岸邊落過腳。為了不留遺憾,我把在土耳其的最後一站留給了它東岸的伊茲密特(Ismit)。雖然這個城市今天名不見經傳,但它曆史上的另一個名字尼科米底亞(Nicomedia),卻是赫赫有名。它曾是羅馬皇帝戴克裏先把帝國一分為二後帝國的東都,西都則在羅馬,而之後成為羅馬帝國首都的君士坦丁堡,此時還是一堆未開墾的小山丘。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為什麽戴克裏先皇帝要在帝國內設立兩個首都呢?這要從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發生的危機說起。當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征服世界的羅馬帝國也跟其它帝國一樣,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之時,它征服和沒征服過的土地都在蠢蠢欲動。到第三世紀時,外敵入侵、內戰及經濟崩潰這三個內憂外患一起爆發,史稱三世紀危機。這個三世紀危機,差一點兒要了羅馬帝國的“老命”,是戴克裏先挽救了帝國的命運。他繼位後,成功阻止了日耳曼橫渡多瑙河和萊茵河進入帝國本土,又製止了波斯薩珊帝國對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的進犯,結束了三世紀危機。這位出身卑微的皇帝對羅馬的腐朽和衰落看得一清二楚,也知道憑借一己之力難以駕馭疆域如此廣大的帝國,於是把帝國一分為二,並實行四帝共治製度,自己掌管帝國東部,在沒有羅馬城千絲萬縷牽絆關係的尼科米底亞營建新都。
可是,戴克裏先為什麽要把新都設在尼科米底亞呢?也許因為地理位置吧。在馬爾馬拉海的最東端,有一個尼科米底亞灣,這個海灣最窄處不到3公裏。如果把這個最窄處“鎖死”,灣內就是一片波瀾不驚的“湖”,而尼科米底亞,就在這個的大“湖”旁。除此之外,尼科米底亞還跟黑海間隔著一道寬約40公裏的地峽,這又給它增加了另一個屏障。如果在城市外圍興建堅不可摧的城牆,那尼科米底亞真成了“風吹不到,雨淋不著”的地方,無論從水路,還是陸路,若想攻破它,都不是易事。更重要的是,它地處北麵多瑙河與南麵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戰略位置上。
尼科米底亞所在地
尼科米底亞灣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盡管看起來戴克裏先對新都的選址很合理,但從扼住土耳其海峽要衝的戰略層麵看,尼科米底亞的地理位置跟君士坦丁大帝後來建都的君士坦丁堡以及特洛伊城的地理位置,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最能扼住了土耳其海峽咽喉的是君士坦丁堡,其次是特洛伊城。很多人都知道君士坦丁大帝因為在夢中受到了上帝的指引才把首都從特洛伊城改到了君士坦丁堡,那是不是說戴克裏先不是上帝擇選的羅馬帝國皇帝呢?
一定是的。如果說戴克裏先因為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重建了特洛伊城而不願意踩著先人的腳印在帝國重要貿易中心的特洛伊建都有心可原,那上帝沒有給他托夢,讓他建都君士坦丁堡就是上帝百分百不愛他。可上帝怎麽可能愛他呢?在他統治期間,尼科米底亞是他迫害基督徒的中心,這裏的所有教堂都被他夷為平地。因為他的暴行,人們把他繼位的那一年視為基督教殉道時期的新紀元。而在他臨退位的前兩年,他又展開了羅馬帝國有史以來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迫害基督徒的運動,並頒布了反對基督徒的第一法令。法令規定,基督徒要麽放棄信仰,要麽被處死,這讓他獲得了“黑色十字”的稱號。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上帝不愛他,因而沒給他指明去君士坦丁堡建都,從而開辟帝國的嶄新篇章。不過,他在尼科米底亞建都的另一層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客死在尼科米底亞,被西方奉為戰略之父的漢尼拔。漢尼拔何許人也?他是羅馬共和國曆史上最強大敵人、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的腓尼基人的後代。居住在今天黎巴嫩境內的腓尼基人憑借著高超的航海技術和卓越的經商本領,把地中海中的西西裏島西部、科西嘉島、撒丁島、馬耳他島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和利比亞西部等地都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而這些殖民地中最重要的城市就是迦太基。當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了腓尼基地區後,迦太基便成了腓尼基人的大本營。可隨著羅馬共和國的崛起,迦太基人的“黴運”就來了。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貿易權和霸權,羅馬對迦太基人發動了第一次布匿戰爭。戰敗的迦太基基本失去了地中海上的所有島嶼,他們不得不向今天西班牙境內的伊比利亞半島殖民,而漢尼拔正是出生在這個半島上。
當漢尼拔成為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者時,羅馬這個陰魂不散的催命鬼又來了。為了反擊羅馬,擅長海戰的迦太基人因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海軍規模被限製而不得不在漢尼拔的帶領下,從陸地遠征意大利半島,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因為這個壯舉,BBC專門給他拍了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稱“一位將軍帶領他的軍隊,衝破了人類忍受的極限,幾乎摧毀了羅馬”。在與羅馬10多年的鏖戰中,他用解放者的身份,在羅馬的勢力範圍內挑撥離間,煽風點火,挑起戰爭,分化羅馬的核心凝聚力。可惜戰略終究敵不過戰術,漢尼拔這個“小胳膊”還是沒能擰過羅馬這個“大腿”。落敗後的他輾轉來到尼科米底亞,最後在這裏服毒自盡,一代“戰略之父”就這樣不得善果,實在令人唏噓。可是,是誰把他逼上絕路的呢?是比提尼亞王國的國王,而比提尼亞王國的首都,正是尼科米底亞,這也許是戴克裏先在此定都的原因之一。
尼科米底亞所在地
比提尼亞版圖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趁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帝國陷於一片混亂,渾水摸魚建立起來的比提尼亞王國跟本都王國一樣,都是位於黑海沿岸的希臘化王國,但它的領土麵積卻比本都王國的小很多。為了對抗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的雙重夾擊,它們聯合把蠻族凱爾特人從歐洲引進了小亞細亞,並在安卡拉附近讓凱爾特人建立了自治區。雖然凱爾特人,也稱加拉太人建立的自治區成了塞琉古王國與它們之間的緩衝帶,但在沒有強權的時代,所有王國都在進行著“狗咬狗”的鬥爭,比提尼亞也不例外。占據著小亞細亞第三階梯中的低地以及黑海沿岸和肥沃河穀,曾隸屬於呂底亞王國的比提尼亞在第三任君主普魯西阿斯一世時,與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盟友的馬其頓王國結盟。在馬其頓王國的支持下,比提尼亞征服了很多小國,並從它的鄰居,羅馬最忠誠的盟友,在一次戰役中被馬其頓王國打敗,退回小亞細亞“養傷”的帕加馬王國手中奪取了不少領土,而此時的羅馬,正陷於第二次布匿戰爭和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的雙重“泥淖”中。
為了專心對付漢尼拔,羅馬跟馬其頓王國簽訂了合約,比提尼亞也安享它的勝利果實。可這勝利果實才享用了四年,第二次布匿戰爭就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之後羅馬又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大勝,馬其頓失去了小亞細亞,比提尼亞的保護傘沒了。這時的漢尼拔在羅馬的壓力下,從腓尼基出走,四處遊蕩,間接與漢尼拔“穿一條腿褲子”的普魯西阿斯一世收留了他,讓他抵禦帕加馬王國。漢尼拔不負眾望,在與帕加馬的戰爭中立下了大功,這讓完成了安條克戰爭的羅馬心存忌憚,讓比提尼亞交出漢尼拔。迫於壓力,比提尼亞國王同意交出,漢尼拔聞信後,服毒自盡,一代英傑就此魂歸天外。也許普魯西阿斯一世因為自己做了虧心事而夜不能寐,也許因為漢尼拔的冤魂在他枕邊不散,在“戰略之父”離去的第二年,他就去了西天,但“牆頭草”的比提尼亞卻沒死去。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他的兒子繼位後,與曾經的仇敵帕加馬王國結盟,共同對付曾跟它是盟友的本都王國。這個兒子跟他爹的品行一樣,在穩住本都王國後,他轉回頭就入侵帕加馬王國,結果被羅馬和帕加馬王國聯合揍得“鼻青臉腫”。賠巨款不說,還被帕加馬王國扶植的親生兒子奪走了王位,更被自己兒子在尼科米底亞送上了斷頭台。隨著新君繼位,比提尼亞成了帕加馬王國和羅馬的盟友。
本來以為靠上羅馬這顆大樹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此時的羅馬共和國羽翼尚未豐滿,有無數戰爭要打,羅馬還指著它成為自己的馬前卒呢。這時,它的另一個鄰居本都王國開始壯大。雖然本都王國在第一次與羅馬的交鋒中落敗,但當羅馬陷入在意大利的同盟者戰爭中而無暇小亞細亞時,它趁機蹂躪了比提尼亞全境,廢掉了比提尼亞最後一位國王,替漢尼拔伸了冤,報了仇。可惜呀,麵對被大神助力的羅馬,本都王國也無能為力。它跟其它反對派一樣,最後都是錘煉羅馬金剛之身的催化劑。比提尼亞王國看似複活了,但其實它的命運跟帕加馬王國的一樣,最後都冠冕堂皇地遺贈給了羅馬,尼科米底亞也理所當然進入了羅馬的版圖。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那麽,因希臘人而建,因比提尼亞王國而興,因羅馬共和國而榮,因羅馬帝國戴克裏先而盛的尼科米底亞,即今天的伊茲密特,會留有這些古人和古國的痕跡嗎?我在從世界文化遺產番紅花城到這裏的三個多小時的旅途上,一直對自己說“yes”。
說出“yes”,我自己都覺得心虛,原因是我在製定土耳其行程時,就發現伊茲密特根本沒什麽古跡可看。可是,這個尼科米底亞在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曾做了六年羅馬帝國的臨時首都。即使在君士坦丁堡建成後,亞洲各地從陸路前往君士坦丁堡也要先經過這裏,君士坦丁大帝更在這裏故去。如此重要的城市,在被地震和大火摧毀後,仍然是拜占庭帝國的主要軍事中心,並成為對抗阿拉伯人和塞爾柱人進攻君士坦丁堡的橋頭堡。這麽悠長的曆史,怎麽可能一點帝國的痕跡都沒有呢?我這樣寬慰自己。因此,縱使製定行程時我沒得到什麽有用信息,但我還是不甘心,一定要親自看看曾是羅馬帝國東都的風貌。而若要看它的風貌,最好去博物館。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火車站
當臨近伊茲密特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Museum of Archaeology & Ethnography)時,我發現我手機的導航沒有了。根據在特拉布宗的經驗,我猜可能又是手機沒有流量了,趕緊下道,問人。在大致知道路線後,我硬著頭皮前往,沿途尋找停車位。幸虧離博物館不遠,我沒開多久就看見了一個大停車場,拐進去一看,隻剩一個停車位,心想:謝天謝地。停好車後,我準備接著問人,沒走幾步,一抬頭,博物館就在我前方,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興衝衝走進去,入口處看起來還不錯,庭院裏擺著羅馬時期的雕像、石柱和石棺。不過,我對這些太熟悉了,沒什麽興趣。我以為好東西都在博物館樓內,可進去一瞧,幾乎什麽都沒有,隻有一些文版和圖片在介紹比提尼亞王國的曆史。走出博物館樓,我繞道進入庭院的最裏麵,裏麵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石棺。一個女管理員看見我走到這裏,特意跟來,告訴我,這些石棺不允許拍照。我心想,就你們這些文物,我看得夠夠的,跟土耳其的安卡拉博物館、阿達納和烏爾法博物館相比,連“孫子‘輩兒都排不上。
失望地走出博物館後,我終於死了心。伊茲密特跟伊茲密爾一樣,已經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伊斯蘭城市,可是它在20世紀初還是奧斯曼帕夏、希臘大主教和亞美尼亞大主教的所在地。都怪那個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因為這兩座城市被劃入了希臘管轄地,所以他不僅把伊茲密爾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居住區一把火燒個精光,也對這個城市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暴行。若論追本溯源,這裏自古就是古希臘人的領土。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考古和民族誌博物館
看完這個沒滋沒味的博物館,我想我的酒店在城裏,沒有穀歌地圖指路,我怎麽去呢?看看穀歌地圖,發現博物館在伊茲密特灣,也是尼科米底亞灣旁,於是我向那邊走去,尋找餐廳請求援助,沿途經過一個由德國設計師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設計建造的火車站。穿過過街天橋,即是伊茲密爾灣。伊茲密特灣真漂亮啊,跟伊斯坦布爾的金角灣一樣漂亮。平靜的海水清澈、湛藍,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亮光,像姑娘亮晶晶的眼。我隨著“亮晶晶的眼”向遠望,海水的盡頭是綠意盎然的群山。在偉岸群山的映襯下,輕柔的海水越發顯得溫順,那是一幅山青水長流的美好畫圖。我讓我的目光在青山中遊走,落到岸邊,那是繁忙的海港,而海港的背後,是山坡上紅瓦白牆的伊茲密特。這一刻,隻在這一刻,伊茲密特才有了帝國東都的身影-美麗、耀眼。
伊茲密特灣的沿海步道,很多處都鋪著草坪。在周末的上午,我看見已有一家人在草坪上安然享受著靜美的時光,那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這也跟金角灣旁的情形相仿。可是,跟金角灣旁一個餐廳也沒有不同,伊茲密特灣旁有一家跟特拉布宗黑海旁一樣好的餐廳,我就是在那裏一邊吃著好吃的午飯,一邊靜享伊茲密特灣的美景,當然我最先要解決的是我手機的流量問題。點好餐後,我借服務員的手機給伊斯坦布爾的朋友打電話,請她幫我查手機流量,她一查,果然我的手機沒流量了。她說,你的手機流量怎麽用得這麽快?這也是我的問題。回家問女兒才知道,我導航的時候沒把手機流量關掉。朋友幫我充好流量後,手機顯示沒有。她讓我重安手機卡,可我不會,她隻好讓服務員幫我。想想可笑,手機功能都搞不懂,穀歌地圖也不太會看的我,竟然自己環土耳其自駕了9千公裏,難道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好在我的運氣很好,隻要有困難,總會有人幫忙。解決完手機流量問題,我可以好好享用我的美餐。這家餐廳的沙拉汁有好幾種,分別裝在吸管裏,要擠一下沙拉汁才會跟沙拉混合,很別致。炸薯條也跟土耳其別的餐廳一樣,非常好吃,而那個綠色的鮮榨飲料,我都不知道用什麽做的,隻知道很好喝。我吃著美食,眺望著伊茲密特灣宜人的風景,覺得生活的美好莫過如此吧。在我欣賞美景的時候,看見餐廳老板把成袋成袋的麵包往海裏扔,引來一片海鷗的鳴叫、俯衝,那情景,挺震撼。
吃飽喝足的我看看離日落還有好久,於是起身去酒店,我要到那裏解決次日回伊斯坦布爾看旋轉舞的難題。酒店前台的小帥哥很熱情,幫我打了好幾通電話。伊斯坦布爾市中心看旋轉舞最好的地方依然因為疫情關閉,但有一家開,可是要我現在付款。我沒有土耳其銀行卡,小帥哥說他幫我付,我同意了,可轉念一想,拒絕了。小帥哥用穀歌翻譯告訴我,說他很理解我的擔心,怕上當受騙。我謝過他之後,也終於知道在伊斯坦布爾去哪裏看旋轉舞了。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伊茲密特
待到夕陽即將西下時,我把車開了出來,我要去伊茲密特灣看日落。本來我想去吃午餐的地方,可擔心找不到停車位。正在我想這個問題時,猛然發現我的左手邊就是伊茲密特灣,我立刻拐了進去。一進去不得了,諾大的停車場上全是車,而停車場的旁邊是緊鄰伊茲密特灣的草坪,草坪上都是一家一家的土耳其人在野餐。看著這個場麵,我第一感覺就是土耳其人很會生活。我看他們吃的東西很簡單,就是麵包飲料什麽的,但是那種享受生活的氛圍著實給了我震動。
我沿著草坪,也沿著海灣去追逐日落,看見前麵有兩個姑娘,其中一個袒胸露背。雖然土耳其女性著裝很世俗,但袒胸露背的我還是第一次遇見。“事兒事兒”的我走上前去跟她們聊天,兩位姑娘的英文非常好。原來她們是混血兒,媽媽都是土耳其人,而爸爸一個是德國人,一個是荷蘭人,現在兩人在英國念大學,暑假回土耳其玩。跟她們告別,我繼續沿著海岸走向日落之地。遺憾的是,太陽並未落從馬爾馬拉海的海邊落下,而是落在了一個山的後麵。不管太陽落在哪一邊,我都知道,伊茲密特人的幸福,就在伊茲密特灣的沿岸。他們在這裏觀煙雨迷朦,賞清風明月。
袒胸露背的姑娘
伊茲密特的午餐
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