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頂礁國家公園:地球的皺紋
2021年10月5日
8月11日從猶他州摩押(Moab)鎮開車前往布萊斯峽穀(Bryce Canyon)鎮,順路慕名而來,參觀圓頂礁國家公園(Capitol Reef NP)。公園位於美國猶他州中南部,在拱門國家公園與布萊斯峽穀國家公園之間。公園的南北軸線長約97 公裏,平均寬度約10 公裏,是一個從西北到東南的斜長條區域(見圖2)。而且是西北海拔比東南的高很多,從東南的一千一百多米上升到西北的兩千七百多米,落差達一千六百米,地勢就是一個南低北高的區域(見圖3)。
為了保護圓頂礁國家公園980平方公裏的地質特征,1937年建立了圓頂礁國家保護區(Capitol Reef National Monument)。但直到 1950 年,該地區才正式向公眾開放。1962 年,隨著穿過弗裏蒙特(Fremont)河峽穀的24號國道的開通,道路交通得到了改善。公園保護區於 1971 年12月成立為國家公園,今年正好是公園的50歲生日。
上午10點多,沿著24號國道從東往西開,就到了公園的東門,這裏沒有遊客中心。24號國道東西向橫穿公園,這一路段是公園免費路段。由於崎嶇的地形,當年東西向穿越難於上青天;今天24號國道高速公路沿著峽穀,穿過公園的中部,也是公園最精彩的區域之一,可通往遊客中心,休閑野餐區,以及摩門教定居點故居等。
從公園的歡迎詞了解到公園名字的來曆。據介紹,前方24號國道公路穿過近160 公裏的水袋褶皺(Waterpocket Fold),這裏曾經是阻礙東西向旅行的強大地質屏障。早期當過水手的探礦者經常將任何此類旅行障礙稱為“暗礁”。覆蓋褶皺的圓形白色砂岩地層與國會大廈的圓頂相似,換句話說就是160公裏長的單斜層岩石峭壁,猶如大海中的珊瑚礁;而公園內的納瓦霍沙石岩圓頂,猶如國會大廈的圓頂建築。因此得名“圓頂礁”。
公園保護著一個巨大的地質特征其實就是水袋褶皺(Waterpocket Fold),這是公園地殼中近 100 英裏長的地質扭曲,19 個不同的岩層,和從海拔北高南低不等的多樣化景觀。如果從空中俯瞰,這一特殊的水袋褶皺地質特征猶如一道地球皺紋。這一道皺紋是充滿活力的調色板,在人們視野的風景中蔓延。高聳的懸崖,像饅頭的圓頂,拱門,橋梁,和曲折的峽穀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變化,色調也在不斷變化。數百萬年來,地質力量塑造,提升和折疊地殼,形成了這裏奇特又崎嶇的地質特征。
水袋褶皺是一種地質地貌,它的形成是由三個漸進而強大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沉積,隆起,和侵蝕 (見圖4)。結果是在其它水平的岩層中形成單斜或單麵褶皺。
沉積:氣候和地理在過去 2.8 億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環境曾經是海洋,沙漠,沼澤和河床,形成了近一萬英尺的由石灰岩,砂岩和頁岩構成的沉積岩。
隆起:在 50 到 7000 萬年前,一個古老的斷層在構造活動期間重新激活,將斷層西北側的地層抬升到比東南側高出近2千米。岩石層並沒有裂開,而是折疊在斷層線上。
侵蝕:侵蝕力雕刻隆起的岩層,大部分雕刻發生在一到六百萬年前。水和重力是這裏的主要侵蝕力。強降雨,山洪暴發和凍融循環使石頭鬆動,破裂和衝刷,形成峽穀,懸崖,圓頂和橋梁(或拱門)。
在過去的 15 到 2000 萬年裏,整個科羅拉多高原最近的隆起和由此產生的侵蝕導致了地表的這個褶皺。“水袋褶皺”這個名字反映了岩層的這種持續侵蝕。“水袋”是在許多砂岩層被水侵蝕時形成的小凹陷,在公園的整個褶皺中很常見。傾斜岩層的侵蝕今天繼續形成五顏六色的懸崖,巨大的圓頂,高聳的尖頂,鮮明的巨石,扭曲的峽穀和優美的拱門。
進入公園後,繼續開車沿24號國道從東往西前行,一道道風景映入眼簾,白色沙岩的國會山圓頂就在眼前,非常壯觀。很巧的是開車路過一個果園,說可以摘桃子。毫不猶豫停下,摘點,吃點,買點國家公園的黃桃。桃熟透了,而且好甜,出來的時候,買了差不多4磅,一塊美元一磅,把錢塞錢箱裏走人。出門的時候正好遇見公園工作的一個小夥子,他說另外一個果園可以摘蘋果。開車過去,那裏根本沒人,嚐了蘋果,也不錯,但買了一堆桃,決定不買蘋果了。從未有過在國家公園摘水果的經曆,真是意料之外的收獲,讓我一天充滿了好心情。
參觀了在24號國道路旁的三處岩畫,據介紹這些岩畫是幾個現代美洲印第安部落祖先留下的。路邊的一座摩門教校舍很有意思,小小的校舍建於1896年,除了是教室,也是教會的活動室和社區公共活動中心。想象一下這間小平房要容納八個年級的8-26個學生,通常隻有一個老師,教一年(通常11月到4月)後,老師呆不下去就離開了。據說第一個老師隻有12歲,我是無法想象要同時教8個年級的學生而且在一間教室,要怎麽教?這個學校1941年關閉,學生被送到附近的公立學校。
去遊客中心,正好趕上人家午餐時間,中午關門一小時,有點類似國內,但我想他們肯定不會午休睡一會兒。遊客中心可以看到高聳的城堡岩石(The Castle)。離開遊客中心後,去了旁邊的野餐區,享受剛摘的桃以及自帶的午餐,這裏草坪樹蔭,環境真不錯。午餐結束後,沿著公園8英裏長的景觀大道開了一個來回。這景觀大道基本是南北走向,從北往南沿著地質皺紋,也就是水袋褶皺,一路前開。由於天氣給力,不同顏色的岩層分明,看上去五彩繽紛,有人說這裏的風景,光似乎是從岩石上傾斜或照射出來的,而不是從岩石中反射出來。
公園裏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塔福尼微型洞穴係統(tafone), 或被稱為蜂窩風化或“瑞士奶酪岩”,它是岩石表麵小而圓潤的邊緣光滑的開口,最常見於幹旱或半幹旱沙漠。它們可以出現在看起來很像海綿的集群中,並且幾乎總是位於垂直或傾斜的表麵上,以防止地表徑流。大部分蜂窩眼小,但也有人頭大小的。
從景觀大道回來,參觀了摩門教先驅定居點。在 1880 年代,摩門教徒在弗裏蒙特河和硫磺溪的交匯處建立了定居點。他們建造了灌溉係統來灌溉果園和牧場,並維持了幾十年來自力更生的農業生活方式。他們種植了蘋果樹,桃樹,梨樹和杏樹,今天公園裏還保留了2-3千顆的果樹。公園維護著果園,校舍,鐵匠鋪和吉福德故居,展現了先驅時代的生活象征。
離開公園前,去了全景(Panorama Point)和鵝頸(Goosenecks)觀景點,這兩個地方的景色更加寬廣,鵝頸峽穀也更大更深,遠方的煙囪石一目了然。創造和塑造圓頂礁景觀的強大自然力量是產生大大小小各種地質特征的根本原因,許多奇特的景點吸引著我的好奇心。公園內這道南北走向的皺紋述說著自己的曆史,這些故事結合起來解釋了一係列獨特的奇跡。雖然隻參觀了公園的很小一部分,好幾個不錯的步道沒去,甚至沒有機會觀賞黑夜的燦爛星空,但5個小時的參觀,大開眼界,也漲了“水袋褶皺”的知識,深感不虛此行。(完)
附照片75張
1-公園入口
2-公園地圖(取自公園官網)
3-北高南低的水袋褶皺(取自公園官網)
4-水袋褶皺的形成 (取自公園官網)
5-公園一角
6-公園一角
7-tafone蜂窩岩
8-圓頂山
9-圓頂山
10-圓頂山
11-果園采摘指南
12-果園裏的蘋果
13-果園裏的桃
14-果園
15-感覺這是一幅浮雕
16-岩畫右下角
17-石雕大頭像
18-石雕大頭像裏暗藏小頭像
19-岩畫
20-公園一角
21-當年摩門教安居者的校舍
22-在教室外給座駕留個影
23-當年摩門教安居者的馬車殘骸
24-城堡石,灰色岩層含鈾
25-遊客中心
26-公園一角
27-馬場
28-尖刀山
29-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左下仔細看有個人頭像
30-不同的岩層
31-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32-三角山頂
33-不同的岩層
34-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35-石雕大頭像,右上角最高的石頭
36-不同的岩層
37-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38-不同的岩層
39-不同的岩層
40-不同的岩層
41-EPH HANKS塔
42-不同的岩層
43-蜂窩岩石
44-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45-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46-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47-不同的岩層
48-不同的岩層
49-不同的岩層
50-當年的兩個鈾礦坑依然有放射性
51-鈾礦坑近影
52-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53-tafone蜂窩岩
54-感覺是一幅浮雕
55-又是一幅浮雕
56-tafone蜂窩岩,右下角
57-水彩畫
58-雕塑
59-公園一角
60-tafone蜂窩岩
61-tafone蜂窩岩清晰的紋路
62-公園一角風景大道
63-排列有序的不同的岩層
64-圓頂與三角山尖
65-當年摩門教安居遺址,房頂上方有一雙眼睛
66-Gifford故居一角
67-Gifford故居一角
68-不同的岩層
69-硫溪峽穀
70-公園一角
71-公園一角
72-公園一角
73-公園一角
74-公園一角
75-公園一角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