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醫師說,“你覺得很悶,病毒也給你悶死了。”好吧,學習國內小朋友的好榜樣,為自己和他人負責,能貓家裏就貓家裏。
雖不能遠行,自家村裏還是可以轉轉的。開著車一轉悠,竟然發現咱家門口很有英倫範兒。鄰裏剛好零散地有一些民宅,模仿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都鐸式建築”風格 (正經的稱謂是“複興式都鐸建築”)。平時沒太留意,此刻在白雪的襯托下,溫文爾雅,貴氣逼人,我完全被它們迷人的氣質擊倒了。這些厚重的、深色的住宅,與周邊輕盈的、銀色的雪景,形成了一幅對照鮮明的黑白木刻。
Edina Interlachen Country Club更是觀賞都鐸建築風格的好去處。疫情期間,人跡稀少。在門衛的許可下,我貌似很有品味的樣子,在這個109年高齡的很紳士的高爾夫場裏走過來走過去。瞧,家門口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隻要我們那顆叮叮當當的心,不再無處安放。
我最早注意到這種風格的房子是在初到異國時,那時每日騎車去學校,總要穿過幾棟有些肅穆的、憂鬱的、神秘的老宅。房子外牆上那些黑色的木架在白色的泥灰間隨意穿行,仿佛要把整個宅子“五花大綁”一般。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聯想,此時,或許正有一位高傲的、高冷的、高貴的、高挑的英式老太太,正隱在某扇玻璃窗後麵,很挑剔地瞄著我……
哪裏能看到正宗的都鐸建築ing?英國,必須的。兩年前秋遊倫敦時,剛好邂逅了幾棟都鐸風格建築。此時,翻開這段記憶,也籍此向COVID-19病毒肆虐下的那塊土地上的人們,道一聲問候。在我愛的這個世界裏,有你,倫敦。
溫莎城堡
4月5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針對英國日益嚴峻的新冠病毒疫情,在這裏發表了曆史性的電視講話。
在我走進英國第一城堡時,我仿佛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尾遊弋在珊瑚叢裏的熱帶魚,在奇珍異寶的海洋裏快活地遨遊著。與其他魚兒不同的是,我在一個僻靜而幽雅的小島裏逍遙了好一陣,這裏便是初建於1480年,但在1871年幾乎被改頭換麵的Shoehorse Cloister (鞋馬回廊)。它是專門為服務於城堡內教堂裏的神職人員而建的。至今,St. George's Chapel 和 Lady Chapel的牧師合唱團和教堂文員們都仍在這座很都鐸的建築群裏工作著。我們盡管隻能在回廊的外圍遊覽,也還是可以學習到很鮮明的都鐸風格的。
醒目的木材框架:外牆采用深色的、厚重的、外露的“綠色”橡木框架,看起來像是畫格子,讓我們不費力地辨認出都鐸風。在沒有鋼鐵的年代,它們也被稱為“半木建築風格”。如果讓我接著賣弄學識的話,我還想告訴你,那原木弧形勾勒出的是馬蹄(fetlock)形狀,那是愛德華四世時代的一種徽章圖式。嗯,很有趣。
大麵積的砌磚或灰泥:在木材框架之間由磚或灰泥填充。那年頭,磚是一種奇特而昂貴的稀有物品(相當我們現在急需的N95口罩),象征著財富和地位。作為皇家城堡,這點麵子還是有的。這也讓我像起了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一些先富起來的宅子的瓷磚牆。不過,一個被標榜為貴族,另一個被戲稱為土豪。
高大而狹窄的玻璃窗:都鐸王朝時期,玻璃是另一種稀有資源,大片玻璃的使用在技術上也是高難度。即便是殷實家庭乃至皇室,也要以小窗格鑲嵌玻璃,來組成整片的玻璃窗。回頭看看自家的整麵玻璃牆,不由地感慨,“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
誇張的磚煙囪:初到倫敦的第一印象,便是那房頂上滿世界的煙囪,這在都鐸建築中,更是突出……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有些都鐸建築的屋頂覆蓋的是茅草。紳士般的房屋配上鄉土風的房頂,總覺得是不怎麽和諧的審美。中世紀時盛行草苫房頂,一方麵,這是下層百姓無奈的選擇,是他們窘迫生活的曝光;另一方麵,這又是富裕階層有心的選擇,反映了他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我在倫敦還真找到了一座茅草屋頂的都鐸建築,而且是大名鼎鼎的一座: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它是1997年建成的,是力圖追尋莎士比亞時代神韻的仿製作品。自1666年大火以來,倫敦禁止建造有火災隱患的茅草屋頂,此劇院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海德公園
當我置身在這個從書本上讀到的遐邇聞名的公園時,我的心情極為舒暢。沿著旖旎的九曲河畔,我看到一個宏大的水上現代雕塑正在興建之中。離它不遠,有一個不起眼的Tudor style小船塢, 散發著簡潔質樸的氣息,我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都鐸式建築雖然在17世紀漸漸退出了大眾視野,但其代表元素卻華麗轉身,以其他方式重現在現代房舍中,帶給我們久別重逢的喜悅。我隻在網上搜到了一張有這個船塢身影的相片,而且隻是一個小小的背景,我也知道我的偏好好偏呐。
影
龐然的雕塑和微型的船塢
英國的Chester應該是遊覽都鐸建築的勝地。在戰勝疫情的那一天,我會去那林立著都鐸建築風情的、有500年曆史的小巷走一走,去聽聽亨利八世的浪漫愛情故事,去劇場看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附:基於對十六世紀英國曆史的粗淺理解,我用下麵這段精辟的文字,來交待一下都鐸建築的興衰史。
16世紀的都鐸王朝是英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英國的藝術文化達到了一個頂峰,建築也非常具有時代特色。中世紀的哥特還未完全退出曆史舞台,文藝複興的苗頭已經開始跳躍,這個時期的建築風格被後世稱為都鐸風格。都鐸式的房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溫暖的天然材料,經典的黃金分割比例,尖塔形斜屋頂,無一不延續著貴族的精神印記,權利身份不彰自顯。隨著都鐸王朝的傾頹,屬於這個時期特有的建築風格,最終慢慢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20世紀初,都鐸王朝複興體係結構開始首先出現在英國國內的建築,人們把這種建築風格稱為‘’嘲弄的都鐸’。它們模仿中世紀的茅草屋或鄉間別墅,豎框窗戶、高煙囪、大型木架等,從中,你還是能看見一些都鐸風格的影子。https://www.douban.com/note/240404873/
致謝部分網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