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千年羅馬古城—特利爾
11月15日早晨,我們告別了盧森堡郊區的旅館,雨霧蒙蒙中前往距這裏20多公裏的德國千年古城-特利爾。
昨晚我們來到這裏已經天黑,沒有看清楚到附近的環境。當我們沿著盤山公路離開盧 森堡時才注意到,周圍全是黑壓壓的森林,山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呈現一種鐵紅色,導遊說這裏是富含鐵礦物質,極富經濟價值。雖然盧森堡的地下到處都是寶藏, 但他們卻不亂開采,非常注意保護環境,注意自然保護。在盧森堡通往德國的一條高速公路上,盧森堡人甚至專門為動物修建了幾座橋梁,橋上栽種各種樹木花草, 以方便它們的自由往來。
特利爾是德國西部的一個小城,擁有十萬人口。早在兩千多年前,這裏就成為古羅馬帝國的軍事要塞,並成為羅馬帝國西部凱撒的首都,從建城時間上講它比羅馬城的曆史還早。曆史上幾經變遷,最終歸屬德國。特利爾位於美麗的摩澤河穀,盛產葡萄,是著名的葡萄酒產地。
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遊客對特利爾懷有特殊的感情,因為這裏是著名的共產主義理論創立者卡爾.馬克思先生的故鄉,馬克思的故居就位於這個城市一條不太起眼的小街上。
納粹時代,禁止共產主義及其他非納粹文化的傳播,馬克思的故居曾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戰後德國政府重新整修了馬克思的故居並對外開放。他們把馬克思視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經濟學家,高度評價和肯定他對社會發展所做的研究和貢獻。1990年我來德國進修時曾經在特利爾東南方80公裏的薩爾布呂肯市居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我們的德國老師就建議我們到附近的特利爾看看馬克思的家,他們以德國產生了一位共產主義鼻祖而感到驕傲。
德國學者們認為,正是由於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就看出了它的種種弊端,他的著作和理論對西方社會的改進做出了極大貢獻。從效果上看,德國及北歐社會發展的模式要比英美等資本主義社會要成功的多。所以,他們由衷地感謝馬克思。資產階級學者的話這讓我們這些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學生頓開茅塞,不久我們就來到了特利爾,拜訪了馬克思的家。
故地重遊,別有一番感慨。冒著小雨我們串行在特利爾的街道上,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馬克思的家位於老城區“布呂肯大街10號”(見後注),一幢古香古色的三層建築,既不顯眼也不熱鬧,門前的牆壁上鑲嵌有一塊馬克思博物館的銅牌和一尊馬克思的頭部塑像。馬克思在這所房子裏誕生,渡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並遇到了他後來的妻子燕妮。
17歲後馬克思離來了家鄉去波恩和柏林求學,從此後再也沒有返回到這裏。可惜的是我們到的那天是星期天,故居博物館不開放,人們隻能站在門外拍照留念。記得曾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名人也到訪過此地,比如1979年10月時任總理的華國鋒和1989年的中國學者劉冰雁先生等。如今故居裏還陳列著華國鋒贈送的一個帶有馬克思頭像的瓷盤。
離開了布呂肯大街10號,我們來到了市中心老市場,那裏依然保持著古老的街區和建築風格,到處可見到精美的雕像和浮雕,街麵由黑色的小石塊鋪就。有一棟老房子采用的是德國古老的桁架式結構,房子建造時間是“1602”年,距今已經400多年,依然保護和維修的如同新房子一般,德國人的嚴謹和認真的確令人敬佩!
德國的住房有著不同於加拿大住房的特點,一是喜歡在山牆上開窗戶,以利接受陽光和 通風,二是房頂鋪設真正的瓦片,不象我們這裏鋪的都是油氈,每五年就要換一次。盡管德國人的居住麵積比較狹小,但他們卻十分注重美化自己的環境,尤其是喜歡在窗台和陽台上擺掛花盆。雖然已經是深秋了,花盆依然生機盎然,長長的枝條上輟滿了鮮豔的花朵,把粉牆黑瓦的房子襯托的更加美觀。
在老市區的一角有一座羅馬式的老教堂,是特利爾的主教堂。在歐洲到處可見到哥特式或者巴洛可式的教堂,而羅馬式的教堂卻不多見。 這座較堂看起來也不怎麽起眼,卻因為保存著耶穌穿過的被稱之為“聖袍”的衣服,而與意大利都靈的耶穌裹屍布齊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巨大的管風琴造型奇特)
(收藏有耶穌“聖袍”的羅馬式教堂)
最後,我們來到了“尼格拉城門”—俗稱“大黑門”,這是一段保存很完整的古羅馬城堡。公元十六年,羅馬人來到這裏,開始在摩澤河邊上建一座城池,特利爾的曆史便從那時候開始了,這個城門是當時那座城市的北門。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建造城門的石頭表麵已經變的漆黑,“大黑門”由此得名。其實,這座大門更象一座巨大的紀念碑,記述著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輝煌曆史。
這座城市還有許多羅馬古跡值得一看,二十多年前自己曾經到那裏參觀過,比如“君士坦丁大殿”,“羅馬大橋”,“羅馬浴室”及“古羅馬角鬥士場”等。可惜的是這個旅行團不安排這些項目,給大家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由於要趕時間,我們又匆匆登上旅行巴士,前往另一座城市—象征德國統一的“科布倫茨”。
(注:“布呂肯”是德語“bruken” 大橋一詞的音譯。
馬克思故居的地址是“ Bruken Strabe 10,D-54290 Trier )
原記於 08/12/2015,18/01/2019 修改於多倫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