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五:大陸(下)

本文內容已被 [ 梁徐 ] 在 2018-06-03 18:44:0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希臘五:大陸(下)

一.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舊譯作“帖撒羅尼迦”,又叫Salonica)

位於愛琴海西北的塞薩洛尼基是僅次於雅典的希臘第二大城和馬其頓地區的首府。在當年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內,它是僅次於君士坦丁堡的最大最富裕的城市。

白塔

奧托曼帝國於十六世紀在原來的拜占庭堡壘的基礎上建成的白塔是塞薩洛尼基最顯著的地標。它原來被叫做紅塔,那是因為由防禦工事改為兵營又改為監獄以後,這裏曾見證了土耳其人殘忍地大規模屠殺囚犯的血腥。1913年塞薩洛尼基回歸希臘以後,人們把塔身刷成雪白以祛除殺氣邪氣黴氣,紅塔於是變成了白塔。

今天,當初的石灰早已被百餘年的風霜雨雪蕩滌得無影無蹤了,而白塔的名字則延續了下來。

作為馬其頓地區的首都,亞曆山大大帝紀念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馬其頓地區的北方鄰邦之一就是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距塞薩洛尼基二百四十公裏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Skopje)從2011年起同樣有個威武雄壯的亞曆山大大帝雕像。

自鐵托於1944年建立了作為南斯拉夫聯邦一部分的馬其頓共和國之時起,希臘就一直耿耿於懷。1991年南斯拉夫分解,馬其頓成了獨立的國家,使希臘產生了更深的危機感。為了捍衛其對“馬其頓”品牌的壟斷,希臘在聯合國、歐盟和北約等國際組織裏大吵大鬧,以至於那些組織不得不將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稱暫時定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簡稱為FYROM或FYR Macedonia。

在國際會議座位的安排上,由於希臘堅決反對將馬其頓歸於M區,而馬其頓絕不願意置身於F區,於是按照某個聰明人的主意取了折中的T區(T代表定冠詞The)。

毫無疑問,古代(二千多年以前)的馬其頓王國的國土絕大部分在今天的希臘境內。生活在希臘馬其頓地區的幾百萬居民通常自稱為馬其頓人,他們怎麽也不願意與馬其頓共和國的那些穆斯林和斯拉夫人為伍。

希臘還擔心有人會在馬其頓共和國的大旗下策劃什麽“馬其頓聯盟”(除了希臘,那還會損害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利益)。

另一方麵,馬其頓人構成了馬其頓共和國最大的族群(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他們說希臘話(馬其頓方言),以菲利普二世和亞曆山大大帝為榮,喜歡到處使用有十六束光芒的弗基納太陽(Vergina Sun,古馬其頓王室的象征)的圖案。

在各自內部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下,這一國名之爭在1992年一度白熱化,連萬裏之外的澳大利亞墨爾本都有十萬希臘裔人上街示威遊行,他們的口號是“Macedonia is Greek”(馬其頓是希臘的)。

不過到了1995年,雙方終於坐下來談判了。馬其頓方麵同意廢棄使用了三年的紅底金弗基納太陽國旗,將圖案改為有點類似日本軍旗的紅底八束光芒金太陽,而希臘方麵則表示將不再阻擾馬其頓加入各種各樣的國際組織。

那次談判達成的書麵協議絕對是世界外交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葩:在文件裏希臘被稱作“談判第一方”,馬其頓為“談判第二方”,而文件通篇沒有一處說明誰是“第一方”,誰是“第二方”。

至於馬其頓國名的選擇,至今無解。馬其頓提出過“新馬其頓”、“上馬其頓”、“斯拉夫馬其頓”、“馬其頓(斯科普裏)”等建議,他們死活要堅持“馬其頓”;而希臘不能容忍的恰恰就是“馬其頓”一詞。希臘人的方案之一是“斯科普裏共和國”。

有趣的是,這些年來馬其頓政府大搞“馬其頓化”,如到處樹立亞曆山大大帝和菲利普二世的雕像,把“斯科普裏機場”改名為“亞曆山大大帝機場”等,這些措施既讓希臘鄰居惱火,也招惹了國內非馬其頓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害怕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因之被邊緣化。

塞薩洛尼基的亞曆山大大帝紀念碑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馬其頓廣場上的亞曆山大大帝噴泉

1992-95年間的以弗基納太陽為圖案的馬其頓共和國國旗(網上照片)

馬其頓共和國現在的國旗

塞薩洛尼基海濱

協約國軍人墓地(Allied Military Cemetery)

這裏埋葬著1915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希臘的馬其頓前線陣亡的協約國士兵,其中包括八千法國人、七千五百塞爾維亞人、三千意大利人、二千英國人和四百俄國人。這些士兵的屍體是分別從散布於當年的前線的二百五十個墓地遷移來的。

拜占庭文化博物館(Byzantine Culture Museum)

古羅馬集市(Roman Agora)遺址。始建於一世紀,集市裏原來有兩層的柱廊和兩個浴室,還有個可以兼作角鬥場的劇場。這個集市一直使用到六世紀。

伽列裏烏斯拱門(Arch of Galerius)。這是通往四世紀時的羅馬皇帝伽列裏烏斯的行宮的進口。原拱門有八柱七孔。門柱上的浮雕炫耀伽列裏烏斯的豐功偉績,特別是他擊敗波斯侵略的勝利。

二. 佩拉(Pella)

位於塞薩洛尼基西三十八公裏處的佩拉是馬其頓王國的第二個首都和亞曆山大大帝的出生地。考古學家在這片古城遺址上發現了一千多個古馬其頓的墓葬以及許多居室。出土文物之精湛表明當年佩拉的生活水平絕不在雅典之下。而目前已經挖掘的區域僅占遺址的百分之五。

不過自從公元前168年被羅馬人一番燒殺搶掠以後,佩拉再也沒有恢複過元氣。

佩拉考古遺址一

佩拉考古遺址二

佩拉考古博物館一:脫鞋的女人

佩拉考古博物館二

佩拉考古博物館三:亞曆山大大帝

佩拉考古博物館四:曆代馬其頓王後的頭像(局部)

三.埃德薩(Edessa)瀑布

 

佩拉以西三十五公裏處的埃德薩瀑布落差七十米,為希臘最大的瀑布。

埃德薩瀑布的下方

埃德薩瀑布旁洞穴裏的甜蜜

四.納烏薩(Naoussa)

在今天的埃德薩南麵十多公裏處的納烏薩郊外,古代有個小村叫米艾紮(Mieza)。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受聘於菲利普二世,於公元前343-340年期間曾在此為亞曆山大王子和其他幾個馬其頓王國的貴胄子弟傳道授業解惑。那些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中間出了亞曆山大大帝、大帝麾下的三員大將以及另一個馬其頓王。

這個遠離喧囂的小小私塾,就這樣影響了西方文明乃至全人類的發展進程。

亞裏士多德學校(Aristotles School)遺址

五.韋利亞(Veria)

聖保羅祭壇(St Paul’s Altar)

即使是按照希臘的標準,韋列亞也是個古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432年,它就見諸於史書了。馬其頓的古都弗基納就在韋列亞東南十二公裏處。

使徒保羅在公元50/51年或55/56年曾在這裏傳教,並成功地使許多當地居民皈依了基督教(不過在當局的眼裏,那些人是被蠱惑、上當受騙的邪教徒)。

六.迪翁考古公園(Dion Archaeological Park)

坐落於奧林匹亞山腳下的迪翁曾是供奉宙斯的聖地,曆代馬其頓國王都會來此祭天祭地祭神。在遠征亞洲的前夕,亞曆山大大帝曾在這裏極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向宙斯奉獻犧牲、祈求護佑。

羅馬時代的二-三世紀和四-五世紀,這裏又先後繁華過兩次。

然後地震和水災給迪翁打上了休止符號。

迪翁考古公園一:羅馬浴室的地下取暖係統(hypocaust)

迪翁考古公園二

迪翁考古公園三

迪翁考古公園四:羅馬公廁

在寫這個遊記係列的時候,正好在網上讀到北京外語學院的一位前輩所寫的文革期間他們在湖北的沙洋五七幹校如廁的經驗,錄此存照以作對比:“我們係的上百個男女教師共用一個大糞池。和睡覺用的草棚一樣,也是中間用秫秸隔開。糞池是大約丈半寬,三丈長的大坑,深不見底,使用時大家就沿邊排開,蹲著作業。便池沒有扶手,不小心掉下去,就不是簡單的‘更衣’問題,後果很難設想。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不知那幾位六十左右的老先生是怎麽完成這種高難動作的。”

在網上我還曾經讀到過一篇議論古代羅馬公廁的文章,看到文章中對羅馬人便後用瓦礫石片善後流露出的不可思議、大驚小怪,我就壞壞地笑了。我在崇明下鄉時,農民家的茅坑旁總有一小撮蘆葦杆劈成的兩指長的篾片或者一小堆破碎瓦片。而那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郊區!

從迪翁往南偏東到雅典,大約為四百三十公裏,一路景色宜人。

從迪翁到雅典途中:奧林匹亞山

從迪翁到雅典途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