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書店真的不能算是一家書店,充其量也就是巨鹿路上一間賣書的小屋。
這條馬路,是以前法租界公董局修築的,以法國駐滬領事巨籟達命名,後改名巨鹿路。這條路上曾經有無數文化人走過、住過,泰戈爾、徐誌摩、陸小曼、巴金等等。如今的巨鹿路,依舊是法國梧桐成蔭,老建築沿街,多少還享受著一些當年的鬧中取靜。
渡口書店隱沒在巨鹿路一隅,不喧嘩、也不張揚。從街邊一扇鐵門進去,是一個小院,一棵桂樹下,一套鑄鐵的桌椅,小院的一側是腔調十足的服裝店,另一側則是低調內斂的小書屋,玻璃櫥窗上林青霞和鄧麗君的老海報將嘈雜擋在門外。
書店的女老板曾經這樣解釋她的店名:渡口不僅是擺渡過江的人集聚的地方,也是對過往生活景象的臆想與猜度。在熱鬧的渡口周圍,往往會形成一種生活,一種營生,即可近觀也可遠望。這個麵積不大卻有書有咖啡的小屋和庭院就像是一個小小的渡口,是申城文藝青年喜愛光顧的地方,滿足了他們對過往生活景象的臆想與猜度。
我踏進去的那天是個陰雨的下午,小書屋裏仍擁有著溫暖的氛圍,靠近門口的方桌上放著在街頭書報亭和其他書店裏找不到的小眾人文雜誌,由於客人的翻弄有點淩亂,沿牆的書架和中間的長桌上擺滿文史哲經的新書。大概是因為書籍不多,老板沒有分門別類,任由讀者去閱覽。
我慢慢地轉著圈,翻閱著隨手從書架上拿下來的書,最後吸引我眼球的,是牆上的小廣告,一張一張貼上去,已經有厚厚一疊了。我翻起來看,都是挺有品味的主題活動,看來老板刻意營造的“渡口文化”還真的聚集了不少人氣。
我掏出手機隨手拍了一張,店員走過來客氣地說店裏不允許拍照,我隨口說想把廣告上的內容和時間拍下來發給朋友,好一起來參加你們的主題活動。小夥子笑了:也不看看這是哪年活動?
©梁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