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我的“小毛驢”去逛老街

來源: Redfernbus 2015-03-27 05:03: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256 bytes)
勞累了一周,又到了周六。周六就意味著當“出租司機”,意思是開車送孩子去參加體育比賽。在國外打工真累,到了周末就想好好睡個懶覺。偏偏家中又有兩個“周扒皮”,天沒亮就裝雞叫,弄得比平時還要起的早。
無奈,今天的網球比賽在市內,得長途跋涉。到步後,放下老大,就交待說:“老子今天就不看球了,你自己給自己加油吧。” 於是就蹬上我的“小毛驢”,重遊久違了的悉尼老街。

1. 學校的網球場前。


2. 這是一所曆史悠久的中學。


3. 以Captain Cook為名的酒吧。


4. 保養的相當出色的維多利亞排房。


5. 陽台的鐵花欄杆特別有味道。


6. 有房出賣,估計八十萬起步。


7. 是不是很有英格蘭風味?也許比英格蘭更有英格蘭風味。


8. 這裏離市中心很近。


9. 欄杆後多一位塗脂抹粉的就完美了。


10. 老街。


11.老街上的老房屋。


12.假如鄰居有比較特別的顏色喜好,就比較頭疼。


13.據說這些都是當年下裏巴人住的房子,當年的生活水平也相當地高。


14.剛剛賣掉的房子。


15.我這“毛驢”路當中一站,還挺帥的嘛。


16.一對比,後麵的六十年代公寓真醜。


17.這個裝修風格一般,但磚牆砌的還可以。


18.估計還要一兩年才能完全包圍。

19.這牆越老越有味道。

20.這房子有點象高頭大馬。

21.人都哪去了呢?

22.一葉知秋。



23.明白了,薑是老的辣,酒是老的醇,男人要有白發,女人要有魚尾紋。



24.老式理發店。



25.寶馬在這看起來沒有一點內涵。



26.又是一條老街。



27.終於看見一人一狗了。



28.這類帶地下室的房子在澳洲比較罕見。



29.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唐人街。


30.當然要弄點點心吃吃。大概三塊五。

31.商鋪多數還沒有開門。



如果你到了悉尼,有兩個小時打發,在市中心叫上一輛出租車來Paddington,不到三公裏,幾塊錢就夠了。下了車隨便逛逛,路過咖啡店進去吃個三明治,喝杯咖啡;又或在酒吧裏喝杯啤酒,也是不錯的消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女人要有魚尾紋“?需要商量商量:) -imo- 給 imo 發送悄悄話 (63 bytes) () 03/27/2015 postreply 10:43:35

歲月就像那把甚麼刀,它可沒有商量的餘地啊哈。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4:28:41

老房子太有風度了。現在蓋不起吧。騎毛驢必須戴帽子嗎? -石假裝- 給 石假裝 發送悄悄話 石假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04:25:16

是的。法律規定所有騎車的必須戴帽。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4:30:04

“維多利亞排房”是不是意大利的建築風格?我聽人說那一帶是意大利裔的聚居地。 -GRT- 給 GRT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0:39:21

維多利亞定了很多標準,這排房是那時代的標準設計,很可能參考過意法的風格。 -Redfernbus- 給 Redfernbus 發送悄悄話 Redfernbus 的博客首頁 (93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5:07:26

老街老房都不錯,騎車逛街挺悠閑的,下次讓那兩個小的自己騎車出去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5:31:31

自得其樂哈! -嘉崚子- 給 嘉崚子 發送悄悄話 嘉崚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8/2015 postreply 16:12:3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