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羚羊穀出來,我們接著往下羚羊穀而去。一穿過98#公路,就見路邊有下羚羊穀的大牌子。拐進去, 看到的是一遠一近兩個小樓,近的是Lower Antelope Canyon Tour,遠點的是Ken's Tour of Lower Antelope Canyon。 因為記得網上說,去上羚羊穀需要跟團,下羚羊穀自己開車就可以去到,所以,以為這裏,跟剛才上羚羊穀進門口那塊一樣,隻是個交費參團的地方。既然可以自己去,那我們就不想跟團了。於是,就又回到路上。本以為繼續往前走一小段,應該就可以找到下羚羊穀的入口,然後就可以自己進去了。
1)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1/14753693252_f7b0055a39_o.jpg)
2)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90/14567370098_01ecb525fa_o.jpg)
原來,下羚羊穀的確是自己開車就可以去到,不過,要進穀參觀,還是要有納瓦荷導遊的帶領。至少,當時我們在那裏問了一通,沒人說我們可以不跟導遊,自己去逛的。 這裏也是屬納瓦荷保護區,要交Navajo Permit Fee,不過,在上羚羊那邊交過的話,出示一下收據就可以了,不需要重複交。
下羚羊穀在納瓦荷語中稱為“Hasdeztwazi”;意思是“拱狀的螺旋岩石”。整年裏,有很多時間不會開放。這是因為,這裏的安全受天氣影響很大。暴洪不一定在下雨時才出現, 就算是下羚羊穀這裏是陽光燦爛,如果在遠方的上遊忽然下了一陣雷陣雨,這裏瞬間也就可能變成一處急流奔騰、無逃生可能的地獄。
這樣的事故是發生過的, 在以前遊客還可以單獨進入峽穀的時候。1997年8月12日,12個遊客在沒有納瓦荷族導遊帶的情況下,自己進到下羚羊穀裏遊覽。 當時,峽穀所在地僅有零星的雨點,但在10英裏的上遊下了約1.5英寸的雨,15分鍾後,那裏的雨小了,不過繼續還在下。就那麽幾十分鍾,降雨便形成了暴洪,直接衝到了下羚羊峽穀中。這12位遊客在穀中避之不及,被洪流衝走,最後僅有一位28歲的美國遊客因被卡在岩架上而得以幸存生還。其餘全部遇難,其中有兩位的屍體一直沒有找到。
與上羚羊穀位於地麵上相反,下羚羊穀是位於地底下的。入口也不顯眼,就是山體上一個小洞口。從入口需要爬一段長而曲折陡峭的金屬樓梯,才能下到穀底。
3)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73/14567362719_84f3257cf1_o.jpg)
下羚羊峽穀的穀地變化較多,有的地方很窄,一個人都需要側身而過;有的些通道不足人高,需要低頭貓身才能過;有時還可能需要靠一些梯子繩索,才能走過去。 進入和穀內行走的難度都比上羚羊高,不過,峽穀上方的開口好些地方比上羚羊的大,光線相對要充裕。
在這裏攝影,光柱不再是主題,不過,魔幻光影就仍然是。
4)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95/14753692972_5da22dafae_o.jpg)
5)
![](https://farm3.staticflickr.com/2916/14754007955_7c0d7a3243_o.jpg)
6)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6/14913111255_aa0c4afe19_o.jpg)
7)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96/14726444450_45bf504129_o.jpg)
8)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25/14726555827_f6eb387b9e_o.jpg)
穀底很蜿蜒曲折,時不時要爬高爬地。
9)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9/14726444170_05c76428e7_o.jpg)
10)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53/14726443930_0420de5ac4_o.jpg)
11)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07/14726443590_8e08e08b55_o.jpg)
12)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22/14726443340_ab5b0d2ef3_o.jpg)
13)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20/14913109585_8f32b75103_o.jpg)
陽光直射留下的明亮光影,看起來是不是象砂岩上覆蓋了一層白雪?
14)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92/14726509438_56e05c3c90_o.jpg)
15)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77/14910049981_814ac2b46a_o.jpg)
穀內爬行途中。
16)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74/14913108745_c4874dff4e_o.jpg)
17)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3/14910049861_bd65f0c9c3_o.jpg)
18)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76/14890127136_f2b333a17b_o.jpg)
19)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59/14910049611_80a16faa61_o.jpg)
20)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72/14726553397_562c56085c_o.jpg)
時不時看得到外麵的一小片天,這是上羚羊看不到的。
21)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74/14929826456_5fbebdcca7_o.jpg)
形狀和光影都變化莫測。
22)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40/14952824695_d3fd5e5c0c_o.jpg)
23)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62/14766144689_e8dba8d16a_o.jpg)
24)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75/14766149590_6346a632f3_o.jpg)
25)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66/14949719021_4c89491c82_o.jpg)
這個象不象山洪奔騰?
26)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918/14952474842_9a44de3cfb_o.jpg)
27)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57/14952474342_cd53716ef4_o.jpg)
“拱狀的螺旋岩石”, 一路走下來,發現名字取得很是傳神。
28)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77/14766148450_2a95ab8817_o.jpg)
從穀地這麽慢慢爬上來,突然就到達了地麵。
29)
![](https://farm4.staticflickr.com/3891/14949718131_84719ab43b_o.jpg)
看看這出口,僅有一人寬,與地麵同高。 咋一看,無法辨識,也無法想到人可以這麽從地底下冒出吧。
30)
![](https://farm6.staticflickr.com/5580/14910049111_7f32f4eace_o.jpg)
而我們就是這麽突然從地下冒了出來,結果了穀下那奇幻之旅的。
不過,最後得吐嘈一下。當時我們買好票、等出發的時候,有輛大旅遊車來了,中國人的團。下了車,他們就被導遊帶著直接往入口那邊去了。看他們那麽多人,我還慶幸,我們跟的那撥不跟他們一樣時間,比他們晚,不用跟那麽多人一起湊熱鬧。
沒想到,我們居然在穀裏還是遭遇了他們中的一些人。 穀內通道很狹窄,而導遊要保證自己帶的一撥人同進同出,所以,每隔十五分鍾才進一撥。一撥接一撥,本來很好。結果,前麵旅遊個團的那幾撥人,拖延時間了,所以,我們就給他們堵住了去路。堵住我們的那些,沒走兩步,就停下來拍照,一個個輪番地都拍到了,才繼續移步。然後,沒走兩步,又停又照。一邊拍照,一邊喧嘩:帥哥,笑一個;太帥了;酷畢了。他們全體停下了無數次,這咕嚕兒話我們也就聽了無數次。
我們的導遊一遍一遍地提醒他們繼續往前走。小朋友看他們對導遊的話完全沒反應,以為他們是聽不懂英語,就跟著導遊,用普通話喊他們不要堵住路、請他們往前走。結果,還是耳邊風,人家全然不理,自顧自的帥呀酷地繼續隨心所欲。害得我們這群人,隻能是亦步亦趨地隨他們的節奏而動。
我當時那個糾結呀,不知道是該開口衝他們吼幾聲,還是閉口啞忍了才好。 糾結之中,還不由得冒上絲絲尷尬,和對我們同一撥的遊伴的絲絲歉意,唉,誰叫是咱的同胞們不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