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7公裏。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芷江古屬“五溪蠻地”,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有著中國“侗鄉第一風雨橋”之稱的龍津風雨橋——世界上最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風雨橋,2000年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慣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了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芷江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曆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但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龍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龍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龍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複修、水毀、火燒、征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龍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麵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龍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線。因此,機場和龍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龍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麵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麵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 春節年貨。
2 甜甜蜜蜜過新年。
3 湘西人們的火坑。
4 遠處就是龍津風雨橋。
5 橋頭。
6
7
8
9 內部機構。
10
11 我看消防有問題!
12 看不懂什麽棋!
13
14
15
16
17 內陸唯一一個媽祖廟!
18
19 沒有開門,無法看到,古老的內部!
20 老房子。
21
22
23 侗樓
24
25
26
27
28
29
30 再看一眼,說88!
謝謝觀看!當然你要去鳳凰古城,到懷化45分鍾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