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二)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文風貌!!

來源: 2014-04-16 21:57:59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城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7公裏。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芷江古屬“五溪蠻地”,因著名詩人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有著中國“侗鄉第一風雨橋”之稱的龍津風雨橋——世界上最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風雨橋,2000年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慣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了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芷江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曆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征。(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龍口噴津,故名“龍津風雨橋”。但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龍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龍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龍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複修、水毀、火燒、征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龍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麵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龍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線。因此,機場和龍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龍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麵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麵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 春節年貨

春節市場

2 甜甜蜜蜜過新年。

春節市場

3 湘西人們的火坑。

暖床

4 遠處就是龍津風雨橋。

春節市場

5 橋頭。

龍津風雨橋

6

龍津風雨橋

7

龍津風雨橋

8

龍津風雨橋

9 內部機構。

龍津風雨橋

10

龍津風雨橋

11 我看消防有問題!

龍津風雨橋

12 看不懂什麽棋!

龍津風雨橋

13

芷江

14

芷江

15

怪獸

16

龍津風雨橋

17 內陸唯一一個媽祖廟!

媽祖廟

18

媽祖廟

19 沒有開門,無法看到,古老的內部!

媽祖廟

20 老房子。

民房

21

民房

22

芷江

23 侗樓

侗樓

24

侗樓

25

侗樓

26

侗樓

27

侗樓

28

侗樓

29

侗樓

30 再看一眼,說88!

侗樓

謝謝觀看!當然你要去鳳凰古城,到懷化45分鍾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