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人格分裂新德裏》
印度首都新德裏,由舊德裏和新德裏一北一南兩部分組成。它文明古老,曆史悠久,本身就是整個印度的一個縮影。從舊德裏到新德裏,從過去到現在;從印度教到伊斯蘭教,從信仰到實踐;新德裏充斥著複雜多樣和反差對立。這種矛盾而合一 的“人格分裂”,使之成為印度旅遊極有看頭的一個城市。
新德裏是印度河地流域去恒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和戰略上居重要位置。舊德裏曾是印度曆史上莫臥兒帝國的首都,新德裏則是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的聯邦首都。若追朔得更久,享譽世界的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所描寫的都城故事,據說就在德裏。公元前1世紀的孔雀王朝期間德裏就已重建過。現在她是僅次於加爾各答和孟買的印度第三大城。
新德裏的著名景點有十來個,新舊德裏都有 ,分布得比較廣。公共交通並不能容易地直接到達。若分段乘坐公共交通,加上嘟嘟車或出租車自己走,不如整體協商多景點的包車。我傾向於到達後用所住旅館提供的package雇車。由於火車日程需要,我在新德裏是三進三出總共三天。基於對該旅館的素質及服務已有的了解,我第二次到德裏後,就和經理討價還價包租了一整天旅館的司機。由於司機受雇旅館,騙詐幾率就小。若想在新德裏自駕,隻要靠近或走進舊德裏,不出點事也得嚇個半死,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而當地人開車則幾乎從不出事。
諸多景點中故事最多的是紅堡Red Fort 和胡馬雍陵Humayun Tomb,其次是蓮花寺Lotus Temple,古特伯高塔Qutab Minar,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 ,和總統府President Estate 等。當然,故事多,並不一定景觀也好看。
景點和曆史有關,而印度的曆史雖長,最出名的朝代卻隻有兩個:孔雀王朝Peacock Dynasty(公元前4-2世紀)和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16-19世紀伊斯蘭時期),二者都和德裏有關係。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的建築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這個帝國的每一位統治者除了第六代的奧朗則布外,都在身後留下過出色的大型建築。可以說,所有早期的莫臥兒統治者都是偉大的建築師。 而紅堡和胡馬雍陵是其中建築的突出代表。
先說紅堡。它是莫臥兒時期的皇宮,伊斯蘭風格。整個建築主體用紅褐色的沙石建造,由此得名。500多年的它,見證了莫臥兒王朝曾經的不可一世。和北京的紫禁城一樣,它也有厚重的城牆和護城河環繞。堡內有不少功能性的宮殿,用來會見國內知名學士學者或各國使節和王朝高級官員,或者用來內部開會議事等。紅堡自1639開始建造,耗時近10年。城牆高聳,氣勢非凡,在設計時同時兼顧了美學及戰略考慮。不過其內部的建築在我看來,就沒有那麽耀眼了。
胡馬雍陵則是莫臥兒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陵墓,它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建築風格的典型混合。主體建築也由紅色砂岩構築。它整體莊嚴宏偉,亮麗清新。是印度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精品,據說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馬雍墓建造的,所以外形相象。但是當你走近它時就會發現,其細節的設計和施工建造卻比較平泛甚至粗糙,與其整體布局的恢弘大氣相當矛盾不符。
有意思的是胡馬雍本人的故事。“胡馬雍”本有“幸運者”之意,生活裏的他卻是個倒黴蛋。其父巴布爾雄才大略,奠基了莫臥兒王朝,他卻軟弱寡斷,在位時兩度被阿富汗人打敗,毀掉了其父在印度的事業。流亡15年後在伊朗幫助下好不容易卷土重來,卻意外地從德裏的藏書樓樓梯上跌了下來,並因此而喪命。更有意思是,打敗胡馬雍的阿富汗蘇瑞王朝皇帝家族的墓(八角之屋),也在胡馬雍陵中占著一席之地(見圖),不過,該陵是其後人所建,並非出自他本人。
再說蓮花寺。它正名是“靈曦堂”,屬於“巴哈伊信仰”,建成於1986年。巴哈伊信仰曾譯為“大同教”,由伊朗人巴哈歐拉於十九世紀創立。它的宗旨是創建新的世界文明,實現人類大同。其基本教義概括為三條: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體。聽起來不錯吧,難怪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年輕,卻在新興宗教裏發展得最快。目前,它已分布於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蓮花廟風格別致,不同於印度教或伊斯蘭教。它外貌象一盛開的蓮花。遠看與悉尼歌劇院有幾分相似。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是當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國花,所以這座廟宇一建成就備受印度人喜愛。其內部設置十分簡單,隻是一高大空闊的聖殿,無神像,無雕刻,無壁畫,無裝飾。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教徙以及參觀者不需進行特殊的儀式,隻要脫鞋進殿,在大理石椅上就座,沉思默禱就行。此寺的另類與新潮,恰好反映了該教派的年輕與現代。
蓮花廟1986年12月開放到2002年時的統計,就已吸引了5000萬名以上遊客,成為世界上被訪問次數最多的建築物之一,甚至超過了埃菲爾鐵塔和泰姬陵(!)。我去的那天下午,排隊的人群蔓延百米看不到頭,導遊甚至勸我放棄,在外麵拍點照算了,因為我傍晚還有火車要趕。我堅決不幹,結果旅館司機(年長些的另一人)下車領我走近入口處,一把“塞”進隊伍裏,我便很快就進去了。
古特伯高塔是印度七大奇跡之一(國內民選),由奴隸王朝第一個國王古特伯於1193年所建。建造的目的是象徵勝利,故又稱勝利塔。 它融合印度教與回教的特色(又一矛盾綜合體),塔身上鐫刻有精致的阿拉伯文《古蘭經》部分經文。其獨特的設計造型很有看頭,令人讚歎。
賈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意“大”)。全寺沒有使用木料,地麵、牆壁、頂棚都采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封,十分堅固,被稱為“建築奇跡”。 德裏曾是穆斯林聚居的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後,大批穆斯林遷往巴基斯坦,但在德裏還擁有大批穆斯林,賈瑪清真寺就是他們做禮拜的場所。賈瑪清真寺在舊德裏中心繁忙的義賣市場街Chawri Bazar Road,那裏的髒亂,是舊德裏的典型寫照(見圖)。
印度總統府在市中心,與印度門東西對望。它建於1913-1930年,原為英國總督府,獨立後改為總統府,是一座宏偉的宮殿式建築(群)。前院豎有一根高大的齋浦爾石柱。所謂齋浦爾石柱,我猜就是“阿育王柱”,或是其變種。鐵柵欄門外陳放著4門銅炮,總統府內有宮室、涼亭、噴水池、長廊和花園。據說每年春天向公眾開放1個月。但我去時不僅不對外開發,甚至不允許在附近長時間逗留(導遊說的,但我並沒遭到警察的催促或驅趕),隻可以拍拍照。
其他的重要景點有:印度門India Gate,納拉揚廟Narayan Temple,洛迪花園Lodi Garden,甘地傳承地Gandhi Smriti ,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古天文台Janta Manta ,議會大廈Parliament ,班戈拉-撒西比楬師所Bangla Sahib ,還有新德裏的交通樞紐中心康諾特地區 Connaught Place。這些將在下麵看圖說法中有所介紹,這裏就不一一細述了。
新德裏留給我的印象,是在我所見印度各地各城市中,從門麵外觀到實際內涵,矛盾反差最明顯最強烈的,說新德裏“人格分裂”並不過分。舊德裏的狹窄擁擠髒亂落後堪稱各都市中數一數二,新德裏的綠化寬闊恢弘現代又是全國之最,尤其是印度門總統府國會大廈及康諾特地區一帶。但即使是在新德裏那些最繁華的中心地段,拐一個路口走到後街,髒和亂通常又會出現(見圖)。
新德裏的“人格分裂”又是多層麵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互相滲透又矛盾對立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當地人盡管性情平和,卻常會為宗教衝突而生氣動怒。曆史上印度教在伊斯蘭入侵時,曾委身求全得以生存並“同化”融合了部分伊斯蘭教,而佛教則沒有善於“溝通”而幾近被“趕盡殺絕”。但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畢竟不同,老印最內心深處的微妙感受我也不得而知,但是帶我一天的年輕導遊M在無意中提起時,曾直言道:我恨(hate)伊斯蘭教。他和司機(見圖)都是印度教徒。
教徒也有“人格分裂”的。盡管大家都信教,而且教規教導他們向善律己節欲,但生活中的他們(尤其是年輕人)卻是心情矛盾言行不一的。那位M告訴我,“性”高於“愛”,前者實在,後者虛無。他23歲,就已經交過5,6位女友了,而且每個都會有性關係。他最近的一個是墨西哥女孩,才幾個月就(剛)吹了。我問:你們也“來”?他說:每次都“做”。我在想,大概那“小墨”也覺察到他更在乎的是性。在洛迪花園的草地前(見圖),他說,這裏是年輕人喜歡來約會的好去處。走過一個破舊建築的牆角時,他告訴我:我們就在這樣的地方做愛。我說:公共場所警察不管嗎?他說:管。但給點錢就沒事了。他說這些時,神情稀鬆平常,甚至有點自得。
真一個“多姿多彩”的新德裏!
本集景點及本人評分(1至5星):
(下麵是看圖說話)
1-1 紅堡正麵圖 。紅堡大概是新德裏最應該去的,不過除了雄偉的外景,裏麵的建築及其現狀也許會讓你失望。我的感覺是:不可一世的莫臥兒帝國的皇宮,也不過如此嗎?
1-2 紅堡城樓,紅堡的商標和代表性建築。
1-3 紅堡入口處,最外麵的第一道大門。看看地上散落的垃圾廢物。
1-4 紅堡第二道大門,拉合爾門Lahore Gate。外牆上的多重大小拱門裝飾,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
1-5 紅堡內冉瑪哈勒宮Rang Mahal。 莫臥兒王朝的權力之座曾經的所在地,據說孔雀寶座Peacock Throne 曾放在此。
1-6 紅堡內冉瑪哈勒宮圖二。 這是堡內保留維護得最好的一處了。
1-7 紅堡內柱大廳 Pillared hall 一角。也是一般謁見大廳 Diwan-i-Aam。
1-8 紅堡內角庭 Corner Building,也有稱迪拜塔 Shahi Burj。好像是國王的私人休閑處。
1-9 紅堡內莫蒂清真寺Moti Masjid。國王也要禮拜。堡內顯得最破敗凋落的建築。
1-10 紅堡內貴賓覲見宮Diwan-i-Khas。 類似於議事廳的地方,也稱“密室” Inner sanctum。據說是國王最喜歡和常去的地方。
1-11 紅堡內一般謁見大廳 Diwan-i-Aam。國王會見國內知名學士學者的地方。
1-12 紅堡城牆和過去的護城河。河已幹枯。
1-13 紅堡外的警衛。據說是防備恐怖攻擊的。城牆腳下髒亂已現。
2-1 賈瑪清真寺。 興建於1650年10月19日(星期五),動用5千名工匠,曆時7年完成。下令修建這座清真寺的,是興建泰姬陵和紅堡的同一人:莫臥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那個可憐的癡情國王。
2-2 賈瑪清真寺有3個圓頂(圖不全),兩座高41米的宣禮塔(圖不全),及東、南、北三座大門,圖中即最大的東大門,專供帝王進出。
2-3 賈瑪清真寺高大而莊嚴,建築在一座岩石小山的高台上,距離地麵大約有9米,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雄偉壯麗。隻是當你站到它眼前時,周圍的環境大大損壞了它的“偉大形象”。
3-1 納拉揚神廟。德裏最著名的印度教神廟。寺廟黃紅色為主,與一般印度教廟不同。廟內裝修華麗,供奉著吉祥天女的神像,在印度教中,吉祥女神象征著財富、美麗和繁榮。 神廟既如宮殿又象城堡,布局則是印度教廟宇典型的“前殿後塔”風格。實際上後麵的高建築,隻是神殿後部的尖頂,而非真正意義的塔。
3-2 納拉揚神廟。由於德裏沒有曆史悠久又建築風格獨特的印度教寺廟,納拉揚廟奇特的外觀加上色彩濃烈的神像和裏麵描寫神話的壁畫使得它在德裏享有盛譽。
3-3 納拉揚神廟是一座巨大宏偉而且現代化的大理石建築,彩色的玻璃上描繪著印度教聖典中的場景,寺廟供奉的主神為財富女神拉克希米和保護神納拉揚。由印度大工業家Birla(貝拉)出資所建,並於1931年由聖雄甘地揭幕。它周圍的街道也還算Ok。值得一提的是,它位於新德裏的中心地段,康諾特地區西邊。再不幹淨整潔一點,就太說不過去了。
4 印度門。 新德裏的地標,建於1921年,位於新德裏的心髒。高42米。由紅色砂岩和花崗岩建成。最初稱為全印戰爭紀念館,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阿戰爭中為英屬印度而喪生的90000名不列顛印度士兵。它相當於印度的“凱旋門”,當然一定要去“瞄”一眼的。
5-1 總統府。 前院豎著的一根高大齋浦爾石柱隱隱可見(中間)。 這一帶是印度的“麵子工程”之地。
5-2 總統府側麵的附屬建築。屬於辦公機構之類。
6-1 德裏古天文台。印度的三大古天文台之一。並非最大,最大的在齋浦爾。建於18世紀。當年星象家觀測天象、預測事務的場所。印度天文學起源很早,約3000年前,就創立了自己的曆法和獨具特色的宇宙理論。
6-2 德裏古天文台。古印度人並不重視對天體的實際觀測,直到18世紀才有這樣的天文台建立起來。而且印度曆史上也沒有紀錄表明他們的古天文台對新天體的觀測和發現方麵有過貢獻。
7-1 胡馬雍陵 入口大門。伊斯蘭風格的拱門壁龕 ,而且是兩層的。不過其施工的工藝水平怕是難稱“精工細作”。
7-2 胡馬雍陵正門景觀。大氣,端莊。頗有泰姬陵神韻,其實泰姬陵是學它的。
7-3 胡馬雍陵側麵觀。我本人對其色彩的搭配並不十分欣賞。
7-4 胡馬雍陵由陽台往下望。它的整體設計安排就是一個花園。
7-5 胡馬雍正廳裏的石棺,有說是衣冠塚而已。它麵朝西,朝麥加方向。
7-6 胡馬雍陵內的(阿富汗蘇瑞王朝)賽汗尼亞孜的墓 Isa Khan Niyazi's Tomb ,又稱“八角之屋” Octagonal pavilion。
8-1 古特伯高塔。共五層,高75.56米,底層高29米。融合印度教回教特色,基部直徑14.5米,頂端直徑僅2.5米,高塔下麵三層紅色砂岩構造,上麵大理石築成。
8-2 古特伯高塔塔身上鐫刻的阿拉伯文《古蘭經》部分經文和各種花紋圖案。
9-1 蓮花廟。前來參觀的人每天絡繹不絕,隊伍長而又長。 其實它既非伊斯蘭教,也非印度教的廟宇,而是“大同教”的。
9-2 大同教的蓮花廟,如同它的教義,簡潔明快,現代而新潮,很貼近印度老百姓的心。
10-1 洛迪花園。又稱 巴達-貢巴德 清真寺Babda Gumbad Mosque 。這裡有5個15至16世紀德裏統治者的陵寢古蹟。
10-2 洛迪花園是一個很大的公園,佔地90英畝,很多的德裏居民喜歡來這邊野餐遊玩。年輕人則來這裏約會“撒野”,哈哈。
11-1 甘地傳承地。參觀的人不少,以印度人為多。
11-2 甘地傳承地。簡潔端莊,薪火長傳。
12-1 國家博物館外景。印度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博物館之一,印度總理尼赫魯倡議而建。雖然不大,卻很值得一看。
12-2 國家博物館是一座三層樓建築,館內藏有印度上古時期至今不同地區的各種珍貴曆史文物,包括古代手工藝品、銅器、陶器、雕刻等藝術品。同時還藏有佛教與印度教藝術品、染織品和古錢幣等。此外,館內還陳列有部分珍貴的外國文物,甚至包括中國的甘肅敦煌繪畫、西藏宗教器物等。
13 國會大廈。位於總統府的東北麵。采用圓盤形狀,主體四周為白色大理石圓柱,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印度傳統風格與維多利亞時期的特點。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格調十分高雅。可惜甚至連走近並逗留久一些都比較難,但那是導遊說的,我懷疑他是想早點結束一天漫長的遊程。
14-1 班戈拉-撒西比楬師所。 德裏最大的錫克教謁師所。可惜不讓拍照。錫克教拜的是它稱為“上師” 的領袖,而不是神。“謁師所”即相當於它的“廟”。曆經十個“上師”後,錫克教進行了改革,第十一個“上師”不再是某個人,而是由過去上師們的精神和語錄匯集而成的“格蘭斯沙希伯”一書,稱為“經典上師”。
14-2 楬師所的標誌性建築。錫克教認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反對印度教和回教繁複的儀式,反對偶像崇拜、禁欲行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麥加朝聖。信徒要牢記上師的教訓,培養高超的品格和內涵。 錫克教沒有神像,拜的是經典。祭壇上通常有兩個大箱子,裏麵放的是經典,外麵用布蓋起來。知道這些之後,我對錫克教刮目相看,倍生敬意。
(最後是一些景點之外的圖和話)
0-1 通向賈瑪清真寺之前,要經過老德裏中心繁忙的一個有名的集市。典型的舊德裏髒亂街景。
0-2 從賈瑪清真寺台階上俯視老德裏中心繁忙的義賣市場街及其集市 。 非常原始落後的景象。
0-3 新德裏市中心的後街街景,與繁華的康諾特中心僅一街之隔。髒亂之勢已開始浮現。
0-4 新德裏旅館帶我一日遊的導遊與司機。開的是老印土造的塔塔車,還行。
0-5 導遊帶去的午餐館,屬於中流。一瓶混合果汁要110盧比,遠高於一般的70盧比。事先不打招呼就在帳單裏加了稅,而一般餐館價格中應該已經含稅。
0-6 導遊M和司機。印度男人好色,M是又一例。他說他新去該旅館上班,經理派他陪外賓“曆練”。小子會說點西班牙語,因為最近一個女友是墨西哥人,但幾個月就“拜拜”了。他承認自己“黑”(black),才稍稍顯出點“謙卑”來。
謝謝來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