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Paris Review),這本美國著名的文學雜誌,創刊近70年來一直被視作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精神歸屬地。其中“作家訪談”這一版麵,更是成了人氣超高、持續走紅的“明星”欄目。
1953年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作家的長篇訪談,迄今已達300篇以上,囊括了20世紀下半葉至今世界文壇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家。
能想象嗎,在一個午後或黃昏,記者踩著嘎吱作響的地板,造訪作家那燈光晦暗的書房。雙方坐定,摁下錄音鍵,交談便徐徐開始了。
那些文壇秘辛、寫作聖經,這世界最偉大作家們的內心世界,坦誠與矯飾,天真與怪癖,如千萬顆鑽石同時升空,光華無盡。
巴黎評論》或毒舌或體察入微的記者們,毫不客氣地寫下了對這些偉大作家的“印象”:
古稀之年的亨利·米勒,準確地說,看起來像剛吞下一隻金絲雀的和尚。
博爾赫斯時而表現出一種隱約可見的好奇,時而又流露出一種膽怯的、幾乎是可憐的懷疑。
厄普代克很會說話,但很明顯,他並不想通過談話讓別人進入他的內心。因此,這次訪談的最後階段是由他修改自己的口頭回答,然後成文。結果自然是一篇虛假的訪談,但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這正契合了作者的信仰:隻有藝術才能追溯經驗中的微妙之處。
.......
貢布裏希曾在《藝術的故事》裏說:“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隻有藝術家而已。”同理,最美妙的也許不是文學本身,而是那些偉大的作家們,和那些文字背後鮮活的情緒。
或者可以這樣說,偉大的文學隻是一個通道,為的是將你引向那些豐饒的靈魂。
當這些偉大的作家們放鬆地談論起各自的文學觀念、創作心得,以及內心的跋涉、文壇的八卦,還有那些少有人知的秘聞,仿佛看見海上緩緩升起一輪滿月,此時萬籟皆靜,海麵波光粼粼。
2022.7.12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