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元稹(1)
秋叢繞舍似陶家(2),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 稹:音同枕(zhen3)
2. 陶家:即陶淵明家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唐朝大臣、文學家,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後代。元稹是隋朝兵部尚書、益州總管長史、平昌郡公元岩的六世孫,其家族久居洛陽,世代為官。 元稹八歲時父親元寬去世,由其出生書香門第的母親鄭氏撫養教育。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選擇投考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並及第。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參加貢舉考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元稹的仕途並不順利,他一生因多次卷入朝廷政治鬥爭而幾起幾落。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他在任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後短暫拜相 ,後任同州刺史,尚書右丞,武昌軍節度使等職。大和五年(831年)暴病去世,時年52歲,追贈尚書右仆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
元稹在24歲時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並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為終生好友,同倡新樂府運動,共創“元和體”,世稱“元白”。當時人稱“詩到元和體變新”,且天下文人“遞相仿效,竟作新詞”。元稹詩歌用語淺近,在明快中伴隨華美。他的悼亡詩非常感人,如《遣悲懷三首》為千年傳誦之佳作。元稹在小說、散文、文學批評等方麵也卓有成就。
元稹有《元氏長慶集》傳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現存詩830餘首。《元稹集》存文30多卷,包含由各種文體寫就的佳作。
影響力評分: 3 】
荷: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種族和文化的融合幾千年來從未間斷。中國曆史上的不少名人,包括大詩人李白和白居易都被認為有胡人血統,但具體情況留有爭議。而我們今天討論的中唐著名詩人元稹,卻是毫無疑問的北魏鮮卑族王室後代。元稹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聰明好學,主要由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的母親教育。
桐:在十四歲時,為盡快獲取功名,元稹選擇投考相對容易的明經科考並順利及第。中國古代文人入世做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士”與“明經”是兩個主要的科,大致相當於兩個平行的渠道。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包括口試。如果考生對經典熟悉,又不怯場、善表達,便有機會。而進士科考文章、詩賦和政論,很多題目是現出的,靠死記硬背不行,對考生才華要求更高。當然高風險也有高回報,進士及第的含金量更高。
荷:比起今天的大學錄取,比起上北大清華,甚至上哈佛耶魯,那時的科舉考試是個什麽難度?
桐:唐朝的科舉是非常難的,錄取率遠低於今天任何一所學校。唐朝曆時289年,一個大概的數字是,平均每年萬餘人參加科考,兩科總及第人數每年約百人,其中進士科20人左右,其餘為明經科。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表明進士科的難,但卻不是明經科容易。因為明經考試對記憶要求極高,如果30多歲還不能及第,大部分人就放棄了;而進士考試因為靠發揮,讓許多自恃有才者堅持不懈。像孟郊、韋莊這樣的名家,也是考試多次,直到四、五十歲才進士及第;而像杜甫、賈島這樣的英才居然終身不第。
荷:元稹這種天資極好的人,本適合參加進士科考,然而由於他父親早逝,他希望盡早入世做官,擺脫貧困。進士及第之後,他在24歲那年與年長他八歲的白居易同時在貢舉書判拔萃科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兩人從此成為至交,後共同發起“新樂府運動”,對詩詞的革新與發展影響深遠。
桐:所謂貢舉考試,是一種吏部考試,可大致與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類比。僅僅進士或明經及第隻是第一步,大約相當於今天獲得了大學學位,有了基本資格。然而隻有隨後的吏部考試合格,才能更方便地被朝廷授予官職。元稹的第一個官職是校書郎,這是一個九品上的小官,但卻引起了太子少保韋夏卿的注意,他認為這個年輕人前途無量,便把自己視為掌上明珠的小女兒韋叢許配給元稹,兩人在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02年)成婚。
荷:韋叢在與元稹共同生活七年之後便因病去世了,年僅26歲,令元稹傷心不已。發妻去世之後的年月裏,他寫了多首極度深沉、痛切的悼亡詩,特別是《遣悲懷三首》,道盡了對亡妻無盡的思念之情。
桐:是的,元稹的悼亡詩感人至深,在此類詩詞中堪稱翹楚。然而另一方麵,關於他的男女私情方麵的一些故事也是盛傳千年,這既引起嚴肅學者(包括當代的陳寅恪、魯迅等)對其人品的批評,更招致民間關於他風流韻事的無數八卦。
荷:這裏麵的是非曲直,我們暫且先擱在一邊。現在看來,這裏麵既有實情,也有誤解和誇大的成分,還有些是以訛傳訛的八卦。這個問題等到以後我們研讀他的悼亡詩時再詳細討論。
桐:這首七絕《菊花》是一首詠物詩,又有幾分田園詩的風格。據考證,該詩寫於802年左右,也就是他娶妻的那年。我相信這是他成親以後寫的。元稹當時雖是一個薪水微薄的小官,但身旁有了美麗溫柔的妻子為伴,心情大好,於是便在公務閑暇之餘有了陶淵明一般的雅興。
荷: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很好理解,“似陶家”,不僅房舍菊花環繞似陶家,我猜他也想自喻為陶淵明,表達雖清貧卻豁達的意思。然而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理解起來就不那麽容易了。我最初的理解是秋菊不僅繞房舍而且又繞籬笆。可是若是這樣,“日漸斜”放在那裏做什麽?
桐:我原先認為此句省略主語,即“我繞著籬笆長時間欣賞,直到太陽西斜”。現在我又有了一個腦洞大開的解釋:“日漸斜”的意思是,隨著菊花的成長和開花,白天越來越短,天上的太陽越來越斜了。。。詩的語言,簡略而多解也不奇怪。
荷:還有,前兩句各帶有一個“繞”字,把我都繞糊塗了,總覺得這樣寫法既不巧妙也不嚴謹。在眾多詠菊的詩詞中,我認為這首算不上好。對比一下黃巢的《菊花》:“我花開後百花殺”,那是何等的英雄氣魄!
桐:本詩是欣賞菊花,所以寫得輕柔;黃巢是要顯示野心和霸氣,所以不可一世。他的那首詩未必多麽好,但跟他的造反經曆相匹配,所以後人常稱讚、引用。以菊花顯示豪情壯誌的除黃巢外很罕見。古代士大夫一般把菊花作為高潔的象征。
荷:或許當年元稹寫這首詩的時候閱曆還比較淺,或許他本人擅長於言情而非詠物,我的確覺得“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兩句不夠出彩。
桐:作者頌詠菊花,因為它是寒秋時節最後的靚麗,這倒也是未嚐不可。然而我對這兩句卻另有一個保留意見 — 設想一下兩個戀人在一起,模仿這兩句詩的語氣,小夥子的對姑娘的說:在眾多女孩子中我並不是對你有什麽特別的好感,隻是因為如果不選擇你,我這一輩子恐怕就要打光棍了。。。
荷:的確有“退而求其次”的感覺,讓人覺得元稹讚菊花的同時,似乎有點言不由衷、三心二意。總之這首《菊花》不是元稹的代表作,風格也不同於他的那些描寫情感的詩,題材似乎也不是他最擅長的。
桐:我們對這首詩的批評意見多一些,我想這跟它的質量不夠上乘有關。我們當初取舍時,你對這首詩持保留意見,我說服你將其選入了。現在想想,元稹的確有不少比這首更出色的小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