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不同有許多因素,包括遺傳,環境,perception,語言,文化等等。語言不是遺傳來的,是後天和環境互動造成的,是環境因素中的一個環節。語言在發展思維方式時有作用,卻不是最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沒有語言能力就沒有思維了嗎?當然不是! 此外,主體和環境的互動起著塑造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作用。就像人們常說的左右腦功能一樣,可是大腦從來都不是分開活動的,不是左腦工作,右腦休息,反之,亦然。左右腦同時工作,隻是某個部位更活躍而已,而左右腦之間的聯接活動不能忽視。
還有人談思維方式,簡單地劃分中西群體。西方人一種思維,中國人一種思維。哪有這樣的事?每一個群體中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每一個人都有幾種思維方式同時存在。難道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形象思維,所有的西方人都是抽象思維? 這種劃分本身就沒有尊重思維方式的基本特性,或者說說話人並沒有理解什麽是思維方式。
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思維方式,隻有一種思維方式就無法生存了。舉個例子,有個稱為場依存,場獨立的劃分方法。有人說抽象,形象也是一種劃分方法。不管哪一個,都不是唯一的一種。劃分的model 很多。也說明思維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大概你知道肯尼迪兒子墮機死亡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場依存思維方式受到了他的perception 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心理學家關於思維方式的研究非常活躍,並成績斐然,發明了幾種測試方法,並在招兵時使用。為什麽這種研究發生在戰爭之後? 為什麽軍隊首先使用思維方式的test? 思維方式和專業之間有著什麽樣的關係?相關的問題很多,思維方式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世間每個人,不管來自哪個文化,都具有多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隻是某些強,某些弱。說西方人都是抽象思維,那他們就不該有需要很強的形象思維的畫家,相反,西方人幾乎人人畫畫,有很多優秀的畫家。如果說中國人都是形象思維,也就不該有數學家,科學家了。如果某個人隻有一種思維方式,就沒法存活了。
思維方式可以訓練嗎?當然可以,把方法掌握了就可以主動的用不同方式進行思考。這也是教育一直在做的事,隻是大部分老師未必知道,但是設計課程的人知道。
如果在招聘專業人員時,我可以使用test,無需政治考量,那麽我會招到最適合的人才。
思維方式是個很大的研究領域,沒有那麽簡單,靠一知半解不行。說實話,這裏適合短小文章,不適合討論如此複雜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