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可說有三個部分,神性、自然性、和社會性。在中國古代,算是大致與釋道儒對應。儒家的學說是關於社會性。動亂時代,社會性被破壞,稱之為禮崩樂壞。破壞後的重建,有傳統也有尋諸野的成分。中國人大體上不失掉傳統,但社會性有新的形式,也就是說,禮有其變遷,不是一成不變。俗語有,亂世佛,治世道,由治入亂是儒家。在治亂的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理論。佛家多在山林,道家多在江湖,儒家多在村鎮,這些機製留存了種子。都市裏的帝王和文化,可以被戰爭破壞,不再恢複。但釋道儒的種子總還在。比如說,古文經學的興起,又如宋初的理學,都起始於民間。
美國人有基督教在山林,梭羅和牛仔漫遊於江湖,傳統在村鎮。不管大都市如何變,小鎮生活幾乎不受影響。很多人為養孩子,搬回小鎮生活。孩子大了,又去城市。美國如此強大,難以想像,會有村鎮級都被破壞無遺的情形。所以說美國的機製,會維持個基本麵。鐵鏽地帶的衰落,因此對很多美國人來說,是很大的一件事。相對而言,在中國,到山林未必清淨,村鎮隻要能離開就離開,原來的機製不存在了,都市文化垮了,就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