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的。
比起原創力這個問題, 我更關心的是民生。 不管一個國家發明了多少, 民生上不去, 也是白搭。 當然, 民生與原創力是緊密相關的。 原創力既反映民生, 也促進民生。 我對原創力的關心也是基於這個緊密相關。 如果中國真的原創力不夠, 又給民生拖了後腿,那麽我們需要追究原創力不夠的原因, 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我的初始目的不是證明中國的整體製度是好是壞, 更不是談社論資。
二, 中國的民生。
中國人均GDP在這三十年的增長,高居世界首位(HBR)。 而世界銀行報告,中國在過去40年內把8億人帶出了貧困, 我認為中國的這一成績不錯。
三,中國的原創力。
中國的諾獎的確不多, 你可以拿諾獎當作原創力的一個測量標準。 但是諾獎整體是鳳毛麟角, 很多原創未必能達到諾獎的程度。 就如,奧運會金牌總數並不代表全民身體素質。 諾獎未必代表得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原創力。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 中國目前2021年原創力排世界第12位。
這個位置還可以,並不拔尖。 但是相對於人均產值, 中國這個原創力就很高了。
而中國發表的科學工程的文章在2018年已經居世界首位。
四,總結
先說明, 以上的數據與結果並不絕對, 比如你也許會質疑,中國發表的文章的水平或水分。並且對原創力的排名的標準見仁見智。 我們這裏並不追究中國到底是第12位還是第21位, 隻想在大方向上說明, 中國不論是民生還是原創力都不低。
當然中國有中國的缺陷, 我們不應該忽略。 中國的貧富差距還是很大, 官商分離得不夠, 還是有很多貧困的人士, 中產階級也很辛苦。 中國的教育還很大程度上被科舉的思想所主導,的確壓製了原創力。 而且,民生上去了, 民主也需要進步。
我們看到了這些缺陷, 也需要認清改進的方向,在過去40年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繼續進步。 我雖然欣賞美國的製度, 但不認為挪用到中國是明智的(另開貼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