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兄用了一個數字遊戲來證明:“經濟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政策作用有限,即既沒有多少促進也沒多少妨礙”,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那就是,文革期間經濟發展不算慢,是經濟規律, 當時的政策並沒有多大妨礙。
這個結論值得探討。
首先,有必要澄清,我本人也並非觀點先行,非要把文革踩在腳下才討論問題,如果這裏朋友記得,我曾經說過,文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曆史的作用,被圍攻如過街老鼠……。咱實事求是的探討一下。
快和慢,要有一個參照,沒有參照談快慢就沒有意義。好比你100米跑了11秒,不錯,這是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標準,但如果這是蘇炳添,他一定會很沮喪。那麽,用什麽來參照文革時期的經濟增長? 請看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十年內亂期間我國經濟情況分析——兼論這一期間統計數字的可靠性》中的數據:
文革十年,經濟增長年平均為6.8, 的確不算慢,這個速度哪怕放在今天的美國,老拜總統都要高興的合不攏嘴。但是,如果把這個數字和文革之前與文革之後比,就看出問題了,在總共14個行業裏,隻有4項勉強沒有降低,其餘10項都大大低於文革之前和之後。 其次,十年中,67、68年的總產值增長竟然是負數(-5.7%, -4.1%),這難道與政策無關嗎?
再看,文革中為什麽還會有一定的增長?看看李成瑞是怎麽解釋的:
為什麽這期間能源能增長?請看:
文革中,能源行業基本上是砍父輩的樹,吃子孫的魚。
如果說文革將國民經濟帶到崩潰的邊緣上誇大其詞,那麽說文革的政策對經濟發展沒有多大妨礙則是為文革塗脂抹粉了。
經濟發展與政策沒有什麽關係的話,小崗村那18戶農民何必冒死按下血手印搞包產到戶?老鄧也不要搞什麽改革開放了,還不如也玩一個數字遊戲,然後告誡全國人民: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