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實修階段,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麽幾乎所有的法門都要求收心攝意,不能放任思維的散亂,而一些經典中又說念頭不需要控製? 這難道不是互相矛盾的嗎?其實這是止力和定力的區別。
止力,覺照力和定力。這是三種修煉的方法,在不同的階段側重點也有不同。
數息,持咒,念佛,這些用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就是修止力。修止力必須拿出單獨的時間來練習,因為這個時候的思想(第六識)收歸一處,不可能再分心去做其他事情。如果在打坐中修止力,可以修到思想完全停下來,一切念頭都消失。此時修者雖然可以停駐在安寧的空寂之中,但是他的心裏依舊認為身體和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隻是暫時沒有升起而已。這樣長期停留在空無中的入定對修行是沒有多少幫助的。雖然意識被暫時壓製,但是一旦出此定境,各種原有的壞毛病都會爆發出來,”三車和尚”就是這樣的例子。這種修行被稱作為“黑山背後鬼窟裏,冷水泡石頭“,不會達到最後的解脫。如果修者再去追求一個特殊的氣脈,或者去尋找一個殊勝的境界,就更是誤入了歧途。甚至有的人,在達到身心大統一的定境後,覺得“我”無所不能而入魔道。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理論指導(見地)不到位造成的。修者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無形無相的存在,而所有外顯的形象都是意識的化現。因此對任何有形外相的執著和追求,都還在意識創造的幻境裏打轉。所以這種依靠止力強加壓製的辦法,是不究竟的修法。修止力隻是為了訓練專注力,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
一般來說,有了止力就有了調服身心的能力,可以開始修覺照力了。打坐的時候覺照自己,務必要記住《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身心出現什麽樣的境界都不能追求,這樣就不會出偏。修覺照力,更重要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練習,時刻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逐漸改變自己對人事物的固執看法。這個改變是為了逐步放下自己對身體和這個世界的執著。佛教中講述的貪嗔癡慢疑,無非是因為有了個體的我而形成的種種占為己有,以我為大的壞毛病(習氣)。改掉這些毛病,就是一點點地放下了"我"——這個虛假的存在。前麵的文章裏講了很多修覺照力的方法,這裏不再重複。
在很多教派裏,修止力和覺照力被認為是靈修的前行或者加行,真正的路程並沒有開始。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無論是修止力還是修覺照力,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在"人"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低效的。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幻覺。這就好比前文所說,"想要拉著頭發把自己拽起來"好像癡人說夢一樣。所以最直接的靈修方法就是先明確自己是什麽。如果一開始就站穩了腳跟,然後從本體的立場出發,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其實本體從未離開過我們,隻是我們被有形有相的事物迷惑,暫時無法覺察到而已。但是這也沒有關係,我們不妨就把經典裏的話直接拿來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所以,我們的本體是圓滿的,沒有生滅的,無形無相,穩定不變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本體的顯現。如果直接站在這個果位的立場開始靈修,那一切都變得很簡單了。凡是有生滅,有形象,無常變化的,都是虛幻的化現。隻要離開這些外相,回到清淨自在的本體,真正的靈修就既開始了又結束了。你不需要燒香拜佛,不需要出家做和尚,也不需要修煉種種和自己過不去的苦行。所有從前的生活都不用改變,改變的隻是你的內心。這是真正的大乘修行。
這種從本體出發的,真正的靈修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除非悟性極高之人,一般人是很難一起步就直接跨入的。所以很多經典上講,要“見性起修”。真正見到了本來麵目,自然不會再迷惑。但是不管是否見到了本來麵目,本體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理論拿來先用。然後時刻鍛煉自己立足於不動的、本體之上的能力,這就是修定力。要在誘惑無數的世界裏,在紛繁蕪雜的思想裏,修成如如不動的定力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前麵講述的止力,覺照力都將成為有力的輔助工具。在實修過程中,止力,覺照力,定力缺一不可,都要反反複複地練習。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方法來應對。現在我們來看六妙門的“數,隨,止,觀,還,淨”。前三個是不同程度地修止力,“觀”是修覺照力,“還”是修定力,“淨”是回到了本體。再來看摩訶止觀,“寂照同時,定慧平等,止觀雙行“,也是同樣的意思,隻是不再分出次第來。所有的大乘止觀,都離不開由淺入深地修止力,覺照力和定力。
講到這裏,文章一開始的問題就有了答案。要求收心攝意的,是修止力。說不用斷思想的,是修定力。如果你現在再去聽法,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老師是在哪個層次講法。他是從”人”的角度出發講修行的方法,還是直接站在本體的位置上講修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有時候看起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同理,無論何種方法都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