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和其他宗教,文學,藝術等非自然學科的三個差別
楊別青
先說佛教,我無意否認宗教的心性和社會功能,從教義和宗旨來說,佛教和西方的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有個現象很有趣,西方的教會專業人員曾經誕生過眾多偉大的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達爾文等),佛教可是沒有一個,不知原因是什麽?猜想可能是佛教的虛而靈,空而妙思想妨礙了這些努力和作為。
在我有限的知識看來,如果幾百萬人化一千年研究佛學,不見得會有什麽大的突破成就,而且研究基本就是解釋,多少年前解釋不清楚的,多少年後依然是不清楚問題,就是說積累效應不明顯。形成對照的是,自然科學的從業人員,可是多多益善,幾百萬都不嫌多,而且,曆史上已經研究清楚的東西沒必要重複研究,研究結果後浪推前浪,一千年和一萬年,年年不同,積累效應十分明顯。
鑒此,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和其他非自然學科的第一個明顯差別就是積累和前沿效應不同。
另一個差別是內容和形式的側重點不一樣。自然科學重內容輕形式,內容翻新無窮盡,發表形式幾乎都是八股文。雖然其他文學,音樂,藝術等學科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有限,若幹年後就創造得差不多了,內容往深處走不易,翻新越來越難。
現代和將來藝術的方向,藝術的創新無非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麵。我覺得現代藝術受製於內容創新的局限性,往形式創新走的比較多。再過一萬年,依然會麵臨同樣的問題,但那時形式已經用完內容難以創新,這是藝術本身的局限所決定的, 沒有辦法,目前還有細分可以做。
中國曆史上和現在很多人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宮鬥,算計和謾罵上,花樣迭出,嬉笑怒罵像電視劇一樣產量居高不下。時間曆經上下三、五千年,重大的思想創新和科技發明反而不多,關係複雜,太多的無效勞動。
另外中國曆史上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淺顯思考蓋過深度思考,零散思想數量遠勝係統闡述,拍案聯想強過嚴密邏輯推理,因此說服力不強,為別的國家和民族接受較少,盛產各種小學沒有畢業的王林等靈異大師、氣功大師、中醫大師和有高學曆的博聞強記大師,用晦澀的話語或往往伸出一個指頭讓人做出各種猜想,他卻撚須不語。自稱大師不奇怪,令人深思的為什麽這些所謂大師還有將他們奉為神明的許多名人和不知名的人。
第三個差別則是評判標準的屬性不同,自然科學有客觀可比較的成績擺在那裏,相互不服比較少,容易達成共識。而其他學科的評判標準主觀性強,客觀較少,難以達成共識,梵高的畫在不同時期的評價截然不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文人相輕,各種不服,而且評論多於理論建樹,到處批評,但提不出建設性的思想和改變建議。
雖然國內有份量的人號稱板藍根是治療薩斯良藥,但治療新冠蓮花青瘟的效果一直會局限在體外試驗和國內新聞,要知道體外試驗中高濃度食鹽就有很強的殺病毒作用,並不能說明鹽是治新冠的良藥。除了語言不同,國內用的醫藥邏輯也不一樣。國外的醫藥人員知道這一點,所以很少或沒有國家采用這些所謂的良藥,畢竟,在醫藥界藥和疫苗一樣是有客觀標準的。誠然,國內控製疫情的方法確實有效,也有可取之處,能否持久以及個人或其他國家能否承受則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下述兩類人員的觀點無法達成共識的痛苦可能永遠存在:把客觀事實和主觀觀點分開說的和不分開說的;相信事實-邏輯的和相信信仰的;從一個事實得出結論和綜合多個事實得出結論的;隻說結論不提供依據和隻認論據加邏輯推理的。
幾點並不成熟的想法,就此拋磚引玉。
202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