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中元

話中元

            中元燒香悼親友

 

 

中元後,文城來玩玩。

 

 

彈劍酒歌話中元

 

 

 

中元屬三元,先說三元。

 

 

三元節早在漢代就有。

 

先來說說上元節,也就是家家戶戶在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

 

漢代朝廷崇拜的主神,是天帝“太一”。 現出土最早的創世神話《太一生水》中,太一為創世神,“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漢武帝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每年正月上辛夜都會在甘泉宮祭祀“太一”,這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皇帝的祭祀活動,肯定是要有排場的,每年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從黃昏開始,甘泉宮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上元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東漢佛教文化傳入後,由於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每年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燒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都點燈供奉佛祖。

 

至於元宵節主食“湯圓”,那要等到宋代了。上元節這天,宋代人習慣吃叫“圓子”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湯圓。

 

再來說說中元節,它本來源自中國上古時代的自然信仰,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夏末秋初是即將收獲的日子,因此人們要在這一天祭祀田地之神、感謝大地母親的饋贈,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禮記·月令篇》說:“是月也(七月),農乃登穀,天子嚐新,先薦寢廟。”在收獲的季節,天子還象征性地以新穀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後來,夏末秋初祭祖的活動,自上而下,從天子影響到諸侯,從諸侯影響到民間。

 

起初,祭祀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中元節明明是祭祀田地之神的節日,怎麽後來變成了“鬼節”?

 

中元節這天,天子在感謝大地母親饋贈的同時,還去祭祀一下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這是因為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早在周代,祭祖活動就已經形成定製。

 

在中國文化中,逝去的祖先隻是意味著逝者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韓詩外傳》記載:“鬼者,歸也。”《禮記·祭義》寫道:“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鬼隻是生命的回歸,回歸並不等於終結,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湧。

 

古人還認為,人的肉身才是陰氣的聚集,人的精神卻恰恰是陽氣的律動,肉身叫“魄”(比如“體魄”一詞),精神叫“魂”,魂屬陽,魄屬陰。靈魂脫離了陰森重濁的臭皮囊(魄),自然變得陽光燦爛、虎虎生風,“陰魂”其實恰恰是“陽魂”。於是,從宗教本能出發,中國人早就開始把死去的人“神化”,並作為祭祀敬拜的對象。

 

凶惡鬼,鍾馗就不客氣了。

 

 

 

 

(以上非原創,搞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