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下,咱不是要說服對方,我還是本著交流的目的
不知你是否同意,任何一種語言(整體)都是由語言單位組成的,好比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有了問題,似乎不能說人體沒毛病吧?
漢語的語言單位有模糊性,是否影響了漢語作為整體的精準?
其實我不僅僅談的是語言單位。說《論語》吧,作為一個整體,論語不同的人有過多少不同的注釋,每一種注釋的與別的有很大的差別,李澤厚說:“《論語》注家有兩千多,幾乎每章都有不同解說,各家注疏,大有異同,許多時候差異和對立都很突出。” 這是為啥呢?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關於“直”的爭論太多了,略去不說。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優”何解?是“優良”有了“大成”還是“有餘力”?所以就有不同的理解:做官了,有餘力再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了,便去做官。或:學習優良就要做官,官做得好,就要學習。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對女人和勞動者的輕蔑,還是有特指的感歎?有人考證這句話是孔子見南子之後的“感言”:“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衛靈公,而“難養”是說二人都難以相處和教養。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第一個“不”字何解?難道鼓勵人們“貧與賤”?難道正像郭沫若說的:“《論語》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孫的斷爛筆記,偶爾脫落幾個字是有可能的。”
“六十耳順”——耳朵怎麽“順”?從上下文來看,是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天命”?“耳”通“而”?
……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