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譯文 覺明空昧〈注〉,相對而有動搖,由此產生風輪,執持世界。因空而產生動搖,堅執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礙之相,金寶就從明覺堅凝之中成為金輸保持國土。因而成為地大。堅依於覺而成寶,動搖之性而成風,風金相摩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變化而生。寶體因明極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周此而產生水輪含十方界。
注 性覺本來是明,而妄想堅執欲明,於是本來之明晦昧不顯。晦昧與虛空相對麵成動搖,是故產生風輪。
解 這一段經文詳述世界成因,和近代天文學家所說星體成因基本相同,天文學家認為星體最初為星雲旋轉於太空中,這就是風輪旋轉而生地大,後來星雲逐漸凝成星體,這就是最初的恒星。此時星晨的溫度極高,而旋轉不已,這就是風金相摩而成火光。恒星逐漸冷卻凝固而成為現在的世界。再繼續看下文。
正文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譯文 火性上騰,水勢下降,兩種性質交錯發明而產生地大。濕就成為大海,幹就成為洲潬〈注〉。因為這個緣故,大海當中,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常常流注。水勢弱於火,就結為高山。所以山石,相擊則發火,融化就成水。土勢弱於水,就抽為草木。所以林木還火就成為土,因絞就成為水。
注 浮土可棲名為洲。聚沙可住名為潬。
解 這段經文繼上文而談世界的成因。水火兩種性質,交互發明而生地大,現在也承認,星球逐漸冷卻而成地殼表麵。水性和火性本來是一樣,今天也知道水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結成的。氫本來可燃,氧是助燃的。當然完全同於火性,山石擊則成焰,古人是知道的。融則成水,今天的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裏麵的溶崖,才知道此事,古人卻不知道。其實,最先成為世界的元素是氫。氫本身就具備了地水火風四種性質,氫本來是氣體,這就是風大;氫本來可燃,這就是火大。氫可以凝為液體,這就是水大,氫也可以凝為固體,這就是地大。如來說:四大之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完全可以用科學證明其真實性。
正文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譯文 都是從妄想交替而發生,遞相為種,生滅不已,就是這個緣因,世界從中,成就毀滅,相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