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讀一本翻譯成中文的科普書籍, 裏麵提出一個問題:人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嗎?以科學家的視角,一個完全了解自己的人應該是對自己的一切都知道,例如今天要做什麽事,什麽時候做,甚至包括每一個細節。但是如果一個人知道他自己要做什麽,他是可以不那麽做的,比如他本來應該下午三點要喝一杯水,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將會這樣做,他可以兩點半鍾喝半杯水,三點鍾的時候不喝水。所以了解自己就是一個悖論。換句話說,科學認為的自我了解是不存在的。
仔細觀察在人類的語言裏,處處都是悖論,著名的比如"上帝是萬能的“這句話,有人會問,那上帝可以製造他搬不動的石頭嗎?不論怎樣回答,都說明”萬能“這個詞不成立。如果深入分析語言的每個詞,大概都是自相矛盾,都無法建立在實在的東西上。科學用的語言會好一些嗎?也沒有。記得當年學物理的時候關於”力“的定義。什麽是力?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什麽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
根本上,這來自於人們的分別意識,以及由此分別意識帶來的相對二元世界。認識到這一點,就知道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任何東西,所以人一定要謙虛。成功的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成功。盡管他可以口若懸河的著書立說,但是不會有幾個人可以仿製他的成功。同樣,一個人失敗他也不會明白到底是為什麽,雖然他也可以找出許多理由。
或許當自己很得意的時候,覺得自己確實是個明白人。可是自己真的是個明白人嗎?可以問問自己:自己知道什麽?明天會遇到什麽事,什麽人?十年後自己在做什麽?就是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在做什麽,吃了什麽飯,說了什麽話,自己知道嗎?更不必說世界上的林林總總,自己知道什麽?地球上有多少棵樹?樹上有多少葉子?地下有多少隻螞蟻?它們的前世今生又是什麽樣的?如果說這些太遙遠,你不關心,那你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嗎?你知道自己身體哪部分虛弱需要注意?你知道什麽樣的食物對你有幫助?就算自己清醒的時候明白一點,睡眠的時候呢?大概當時別人問你1+1是多少,大概都不知道吧。難道一個真正明白的人會是此時明白彼時糊塗?
民國時期有個人對印光大師說,他已經參透了絕大部份的禪宗公案,就剩下幾個還未參透。印光法師告訴他,如果有一個公案他還沒有參逶,那所有的公案他都設有?透。真正參透了一個,那所有的公案也都參透了。所以那個人其實一個公案都沒有參透,雖然他自以為參透了大部分。同樣的道理,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件事物人類真正明白了,那所有的也都明白了。有一件事情沒明白,那就是所有事情都不明白。很明顯,人們其實什麽都不真正知道。
孔子講述自己的境界時,對應的年紀和易經相應的卦是有關聯的。他說自己十五有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易經第十五卦正好是謙卦, 也是易經裏唯一一個六爻皆吉的卦。謙虛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但是謙虛不是態度和藹誠懇就可以達到的,那隻是謙虛的第一步。事實上大部人終其一生也未曾真正謙虛過。很多事情過猶不及,但是謙虛不是。謙道是沒有盡頭的,真到了極致的時候,大概也就是得道的時 -“致虛極,守靜篤”,心中無我,無物,無知而無所不知。
謙虛是學問的開始。既然自己一無所知,就應該向有智慧的老師學習。一味的自己思考,就如論語裏講的“思而不學則殆”,最後隻能是徒勞無功。論語裏更進一步說,即使資質很高的天才,“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不好好學習也不可能登堂入室。
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水平判斷老師的好壞,那該如何找好的老師呢?時間無疑是最好的考驗,經過數千年大浪淘沙還能屹立不倒的,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現代新出現的各種教門學派,雖然不能否定其中有可能有對的,但是既然自己無法判斷,還是找經過考驗的可靠的好。以此標準,今天還具有生命力的各種古老的宗教都沒有問題。從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引領的科學技術到現在隻有短短的兩百多年,而其帶來的環境破壞,世界大戰,人心浮燥,和為人類帶來的各種生活便利比,很難說哪個更甚。尤其是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明是一種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所以,科技不是一個好老師,至少現在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