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以及存在-----繼續討論辣椒

本文內容已被 [ stonebench ] 在 2019-10-27 01:44: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如果辣(感)不客觀地、外在於感知地存在,那麽引發辣感的東西(辣椒或者辣椒中的某種物質)外在於感知存在嗎?

大略地看大流觀點:

一種觀點是有地。

一種觀點是沒有。

一種觀點是不可知。

不可知論(俺理解的)問題在於先驗地設想有東西在知覺之外,跟可知論一樣落入二元思維。

如果承認辣隻存在於感受中,那麽引發辣的感受的東西存在在哪裏?

不在感覺中?那麽又需要承認感覺之外有東西。

在感覺中?那麽不需要嚐到辣椒,感覺就可以自發地辣了嗎?

這種問法會讓人覺得俺在狡辯。那麽退一步,可以說辣椒的存在與辣的存在是不同的感覺類型,因此辣椒的存在不一定必然導致辣的感受。但這種理解又立刻落入主觀唯心或者客觀唯心。唯字並不能掩蓋這兩種思想的二元本質:它們還是在把感知和感知對象當成兩樣東西來分析。

中國的佛學心學也被當成主觀唯心哲學。但這是錯誤的。因為佛學心學有一個觀點超出了心物二分,回到了二分以前的狀態:主體與客體,心與物的對立是認知的結果,而不是認知的起源。在結果出現以前,沒有這些囉嗦(不是沒有東西,而是沒有有沒有的問題,更沒有感知與所知的問題)。結果出現以後,依二分思維再囉嗦也意識不到結果出現以前的狀態。

這也是為什麽“得”、“會”、“悟”在中國被儒釋道的信奉者強調,而又被邏輯教的信奉者攻擊為虛無縹緲忽悠人的原因。

其實,如果分別看辣感的存在與辣椒的存在,兩者的感知原理是一樣的。因此沒有分別討論的必要了。

值得繼續討論的是,在一次具體的辣感的引發過程中,引發具體辣感的物質(簡稱辣質)與這次被引發的具體的辣感的關係是什麽?假設某次具體的辣感是一個世界,那麽“辣質”是由外“進入”了這個世界,還是在這個世界之外,還是本來一直就在這個世界中? 

從現象上看,當然兩者不同,一個引起另一個。但如果具體地看一次辣感,或者整體地看辣感,那麽辣感一定是與辣質相聯係的。我們說辣感的時候說的就是神經對辣質的反應,就是神經與辣質合和的結果。在辣質刺激神經之前沒有辣感存在。反過來,對辣質的判定也是依神經反應來進行的。我們說“辣椒辣”,其實是基於經驗、記憶與知識,而不是辣感的實際,也就是說,不是在描述具體的反應與感知,而是在進行抽象與概括,是反應與感知之後理性反觀的結果。

這就是感與知的差別。在一般的討論中,這種差別是被忽視的。這種差別就是:感是具體的,而知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抽象性。易言之,就是辣的感受其實都是具體的,沒有知識性的抽象的辣----我們可以說“辣椒辣”但這種說法並不給我們真正的辣的感受。有人會舉梅子酸的例子,梅子酸本身也不給我們具體的酸的感受,它隻是喚醒酸的條件反射,給我們酸的感受的還是神經反應。具有概括性的知讓我們可以對具體感受進行概括分析,讓我們產生了一些複雜的認知。這些複雜的認知是從意識來的,當然適合意識活動,就如地道是蚯蚓挖的因此適合蚯蚓活動一樣。意識編織出來的知的世界讓意識滿意又興奮,它就把所有的感都從知的角度來理解,而我們本身作為意識認知的結果,就樂於認為辣是辣椒的屬性可以離開人的感受而客觀存在了。

但很有可能,如果不一定是,這隻是一個角度。因為有其它的理解可能。比如我們說的“看到蘋果”。實際情況是,在感與知分離,知控製了感的發言權以前,我們看的時候,其實不知道看的是什麽。隻是形象與視覺神經在綜合作用。形象與視覺反應完畢,結論是蘋果,我們才會說“我看到一個蘋果”----好像我們看以前就知道那是蘋果一樣,或者說那個對象本來就呈現為蘋果的樣子供視覺來加工一樣。不是的。那個對象並不呈現任何樣子,蘋果的樣子是視覺處理的結果,並不是視覺處理的對象。

同樣地,辣質的存在也是神經處理的結果,而不是神經處理的對象。處理了以後,感到燒灼了,才會判斷為“辣”以及“有辣的物質”。

換一個說法,很有可能,我們平常的判斷及結論並不是離開感知的“客觀真實”,而隻是有某種反應,意識將之加工為如此。意識對反應的加工主要是分別:

明明隻是一個渾一的反應,意識要分出五樣東西來:一個是能知的感官,一個是所知的對象,一個是感官的所有者“我”。一個是以上皆為真實,一個是真實又是客觀的,個個離析,層層支解,形成一個龐大又厚重的思維與知識體係。

這個說法有點兒粗,有點兒跳,但不是完全沒可能。

總結一下,就是引發感知的東西本身就是感知的一部分。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這個感知。如果沒有了一個個的這個東西,也就沒有了“這種東西”;沒有了一個個的這個感知,也就沒有了“這種感知”。沒有“這種東西”與“這種感知”,“感知與感知對象分別存在”的結論就不會產生了。

認為感知與對象分別存在(“感知一直在那裏,有東西來了就反應,沒來就不反應”)是意識把一個個的“這個東西”概括為“這種東西”、把一次次的“這個感知”概括為“這種感知”的結果。意識的抽象與概括能力形成了原樣(不用真實因為真實本身其實也是意識的定義,原樣也一樣,但相比真實,欺騙性稍小一點兒)以外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有規律有道理,可以發現,可以驗證,可以重複,把原樣世界給遮蓋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