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故事(9)賞心悅目《蘭亭序》

9. 賞心悅目《蘭亭序》
 
王羲之之《蘭亭序》 - baijizhou19520101 - baijizhou19520101的博客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在浙江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zhǔ山下),王羲之、謝安、孫綽、支道林等四十一位名流高士風雅集會。他們齊聚水邊遊賞嬉戲,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集錄後公推王羲之寫序。醉意朦朧的王羲之,當場鋪開蠶繭宣紙,手持鼠鬚毛筆,筆走龍蛇,一氣嗬成,千古名篇《蘭亭序 》因此誕生: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稧(x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chě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美文可以這樣理解:

        永和九年,正值癸醜,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隻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遊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托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曆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麽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麵前嗟歎一番,不過心裏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散文《蘭亭序》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表現了富有哲理的思辨。
        全文由兩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裏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裏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曆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曆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歎。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蘭亭序》共28行,324字。不但章法、結構、筆法完美,堪稱散文傑作,又經書聖王羲之落墨,更是一篇書法神品。通篇筆勢縱橫,遒勁秀逸,意氣淋漓,如龍跳虎躍,渾然天成。輕重疾徐,疏密斜正,斂放揖讓,承接呼應,無一處不妥帖,無一處不瀟灑。既有精心安排之藝術匠心,又無做作雕刻之痕跡,自然天成。
        此文是王羲之年屆半百時的巔峰之作。後人評價“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處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曆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名不虛傳。
        《蘭亭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作者氣度、風神、襟懷、情愫的集中表現,博得古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絕妙評價,更被人引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來讚美。
 
        作為常人,欣賞《蘭亭序》可以幫我們探索曆史,開闊視野,讓“天下第一行書”悅目賞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