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人活著為什麽?
在文化大革命五十周年之際, 重讀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領銜主演。此片獲得1994年第47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小説中的主人徐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蕩,輸盡家財。父 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徐福貴不久也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 苦難,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以及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小說語言樸素、簡潔而又生動,人物的動作、心理描寫十分細膩。比如福貴的兒子有慶在拿 到學校跑步比賽第一名後,有慶的體育老師誇獎有慶將來必定能代表國家參加比賽,福貴心中不悅,開導有慶道:「你要認真讀書,跑步有什麽用?雞都能跑!」讀 來既表現出了福貴作為一個農民對讀書的片麵認識,也和他的身份相吻合,又能逗讀者一樂。又如有慶跑步比賽拿到第一名後得到了老師獎勵的一些糖果,他都揣回 家裏。他先把糖果分成三份,自己一份,姐姐鳳霞一份,媽媽一份,後來又把糖果分成了四份,最後遲疑著又把糖果還原成了三份。小孩子那種好吃而又善良懂事的 形象躍然紙上。
從福貴的身世來講,確實可以說是一部悲劇,然而從主人公及家人的那種「為了活著而活 著」的堅毅樂觀的生活態度來看,又可以說是一部人生的勵誌作品。拿福貴來說,本是富家的浪蕩公子,賭光家產一夜淪落後,並沒有從此沉淪頹廢,而是痛定思 痛,強忍屈辱、卑躬屈膝從設局騙光他家產的龍二手中租賃了五畝田,開始了艱難的佃農生活,完成了從地主到農民、從浪蕩公子到家庭脊梁的轉變。俗話說「由儉 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福貴能迅速完成這種轉變,實屬難得。當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將主人公身世寫得越慘,越能將勵誌的主題刻畫得深入人心。
餘華先給福貴及家人「安排」一段快樂美滿或者富有新希望的生活,然後又不失時機地將這 種幸福或新希望碾碎。比如他的老婆被嶽父接走後,不久又回到了他的身邊,還帶來了兒子有慶,他為此十分欣喜。正當他沉浸在家人團聚的喜慶中時,他的母親突 然病了,他去城裏買藥時卻不幸遇到了國民黨軍隊,結果被反動軍隊抓走,過了兩年多活人搶食、死人成堆、槍林彈雨的非人的戰爭生活。正當他認為自己死定了的 時候,他卻被解放軍俘虜。解放軍優待俘虜,讓他回到了家,還分到了田地。但這種好日子沒能持續多久,由於國家經濟發展決策失誤,掀起了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 的浪潮。他們一家人又回到了難以忍受的饑餓之中,家珍也因為過度操勞得了軟骨病,之後他們家裏唯一的希望——已經十歲出頭的聰明可愛的兒子有慶竟因給難產 的縣長夫人獻血過度而白白丟了性命。這種強烈的對比,讓讀者撕心裂肺。
在整部小說中,福貴及妻子家珍沒有被層出不窮的苦難所擊倒,所有的堅強、樂觀和操勞, 我想都源於他們還有太多的牽掛,比如說養育孩子。那麽這種牽掛又源於什麽?源於責任。這種責任又源於什麽?當然是源於愛!愛,才是「活著」的真諦。因為 愛,所以要活著,因為愛,所以要堅強。愛,也是我讀完《活著》後最大的收獲。
作者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你感受到活著就是活著,非常簡單,當你拿起礦泉水喝的時候,你就是感受到活著,當你說話的時候你也是感受到你活著……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
餘華「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了活著本身 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還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一句成語:千鈞 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但是它沒有斷。」
美國《明星論壇報》2003年10月12日:餘華這部劃時代的家族悲劇《活著》,你隻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換而言之,《活著》是一部經典。主人公福貴和他的家庭與西方讀者似乎相隔千裏,又彷佛近似鄰裏,最後甚至成了一家人。
人活著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活著必須愛神,為什麽?因為祂賜給我們生命。「我們是祂造的」(詩一OO3)。存留我們生命的人是仁慈的,上帝賜給我們生命,是最大的仁慈。祂給我們健 康,就是使生命甘甜的佐料;也給我們食物,就是滋潤生命之燈的油。當我們在最危難的時期,仍有喜樂的心,這就是活著的意義;不管外在的狂風暴雨有多大,內 心仍有歡樂的音樂(林後一4,帖前一6)。上帝已將祂的真理委託我們,就像主人將錢包委託僕人看管一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屬靈的人握有節製的金韁繩;屬靈的人以食物為醫療衰弱本性的良 藥,使他更健康;屬靈的人不將食物當作放縱肉體私欲的燃料,而作為盡本分的幫助。在作買賣上,惡人靠所斂取的不義之財而活著,借著詭詐的天平,他們愈偷斤 減兩,他們的罪就愈重,他們索取的錢超過貨品真實的價值,不是八十元的貨要賣五十元,而是五元的貨要賣八十元,甚至是雙倍的價錢。
聖經格言:「我們願意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待人。」這就是活著,為什麽。
作者介紹
謝盛友(謝友),1958年出生 於海南島文昌縣湖山鄉茶園村,中德雙語專欄作家,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班貝格民選市議員。德國班貝格大學新聞學碩士(1993),1993-1996 在德國埃爾蘭根大學進行西方法製史研究。著有:《微言德國》、《人在德國》、《感受德國》、《老闆心得》、《故鄉明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