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死了,這篇文章早被批得體無完膚了,隻能在文學城騙人

我順手貼個相關的轉貼吧。


緣起: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68622-1.shtml

那些神奇的黑曆史···(轉載)

樓主:願民主忽悠著你 來自:手機版 時間:2013-05-21 06:54:56

  自抗美援朝時,某民主黨派大佬偷偷給美軍送情報,並且私下草擬朝戰結束後新政府名單。兔子就該很清楚,民主黨派靠不住了.···咳咳!!

-------------------

樓主:願民主忽悠著你 來自:手機版 時間:2013-05-21 08:32:17

  關於世家和家族,從古到今雖然武則天殺了一批,黃巢滅了一大批,宋代以後的科舉限製了一大批···但是呢··沒用的·

  三國的時候諸葛亮三兄弟一人去一家,唐初天下官員百分之七十以上出自於世家,宋代以後雖然科舉,但是能供人讀書的絕對沒有平凡人家,範仲淹家裏窮,但是他母親教他認字,女性能識字那可不是一般的家族能出來的,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具體的就不說了,人家家族權勢現在還在呢,浙江的某家,曆宋元明清而不衰,代代都出官··

  建國前大家都會想起47年以後從東北一路起義到西南,大家高呼天下無人不通共,實際上不過是那些家族兩家下注罷了,樓主去過某地,當地家裏倆孩子都是一個去KMT一個去TG的。

  文革的時候清洗有海外關係的,沒事,家族裏麵的年輕人會出來對家裏的老人舉報,毆打,劃清界限,漂白成忠誠的戰士·文革完了清算吧人家還有一個兒子陪著老爹一起受苦呢!·

  樓主現在去下麵的縣城,富商豪富之家多是以前的大族大姓。

  千年世家大族,不滅不衰,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

網友:葡萄,看這個(第二段內容,有關世家的),嗬嗬,跟你說的完全一樣。

網友:陝西高調重建張靈普墓你們怎麽看

===================以下是正文======================

葡萄:

那也是我一直的困惑。

要說家族曆史就和這些有千絲萬縷聯係,近代史那些名人基本不是有親戚關係就是師生關係,或者就是利益糾葛,畢竟就那麽幾十萬人,直到今天這些人還組成了難以估量的人際關係網絡。我就說一個比較奇特的,利家。這家人出過一個拿督,大革命失敗鄧公落難香港那會利家的子弟一個向國民黨通風報信,一個和嘉道理夫婦一起的出錢出力護送一大批中共後來的高級幹部出境香港,這裏有鄧公、有陸定一、有陳雲,加拿大現在額拿督就是利家的人。他們甚至在日占時期都能分一杯羹。

(網友評:哎哎 厲害啊,與他們相比 皇帝瞬間弱爆了。皇帝世家頂多百多年光陰,他們可以延續千年啊。。)

還有比較傳奇的是袁世凱後人了,袁家後人基本不從政。袁世凱之後,但是多經商與求學。90年代我看到中共編撰的袁家後人的目錄,數百人,遍及五湖四海。我注意他們還是他們一個分支,在巴西,中共最困難的時候給中共出過力。

(網友:這麽說 計劃生育是一個隱性的政策?)

同樣子孫多的,還有榮家、錢家。我一個朋友裏還真有千年世家,這個世家有個習慣,不做省以上官員。但是對府縣這一層的官員,幾乎是代代出。

(網友:我突然間對古代皇帝族滅的血腥又有點新認識了。這些家族高明啊。)

你不能用源自西方的現代組織模型套用他們。

(網友:從我的角度說,你發現的問題其實並非什麽意外,而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我看,這是一種很合理的必然結果,什麽叫世家?你如何理解的)

這不是我發現,是從小就生長的環境。這還要理解?過去什麽標準就是什麽標準。簪纓唄。

(網友:不知主席對這個問題如何認識的 葡萄兄,我很想知道)

主席不殺人,改造。

(網友:對。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改造的來麽?這三十多年不是全回潮了麽?)

如果是劉少奇主持,不可避免殺人。

(網友:是不是不做省官,就是避免在政治上戰隊?不爭龍位,很高名的)

不是的,中國古代異地為官。但是如果不是高官就不會離開家鄉太遠,幾個家族相互照顧,總可以照顧到自己的利益。

其實科舉製度還是相當進步的。我細說吧,前麵說世家,我說簪纓,這個其實就是世家這個詞的出典。簪纓世家,什麽意思?就是一種容易(榮譽?),隻有做到宰輔這個級別的官員,處於朝廷恩遇,不僅國家慶典上可以簪花誇耀,平時在鄉裏也享有各種特權。這個習俗起於宋代,為什麽我說科舉在當時是合理的,這裏就要說世家兩麵話題。

現在很多人把世家等同書香門第,其實這裏忽略了一個中國千年出傳統的門閥。門閥最早形成也有時代俱進步因素,我多說幾句希望你們不要覺得囉嗦。這還要從秦漢時期說起,秦朝之前,中國上層社會兩元結構,君主與貴族二元體製。我再說具體點你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有千乘萬乘。乘就是兵車,能裝備兵車的是出仕君主貴族的士,這些千乘萬乘並不全是君主直屬,而是君主出最多一部分【所以是君主】。然後貴族出自己直轄的部分,當然當貴族兵力強過君主基本就是下克上,要麽就是三家分晉,要麽就是田氏代齊。

(網友:秦製是戰國中提前進化了的吧,插個嘴。這麽看,日本社會一直都沒脫離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兩元結構。歐洲也不過是在一戰二戰前後脫離了這種結構。?製--周製--秦製--隋製--宋製--主席奠定的人民共和製。。。這麽看脈絡清晰不,葡萄?)

這個我不說那麽大。我就是從一開始世家話題為主線,不然沒完沒了了。

(網友:這麽看春秋時代跟西方的貴族製度蠻相似的。)

所以當秦國大一統之後,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製衡貴族,這裏就要涉及一個很關鍵的話題,君主為什麽要依靠貴族、士族以及之後的門閥以及世家。這裏涉及一個識字率與文化普及的話題,簡單點說,國家施政需要依靠法律,君主下達各種指令需要起碼的文字知識。

(網友:葡萄在河裏的很多文章裏有過鋪墊,就文字、文化、識字率和解釋權等問題)

春秋戰國時代主要是君主與貴族共治,那麽不僅軍隊分配有一定比例,戰國時期百姓識字率很低很低。對應朝堂,官員職務是有配比的。好了,明白這個就可以解釋後麵漢朝的製度了。漢朝對後世有幾個比較大的製度影響,其中最大的無過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這裏不能不說漢武帝一個製度創新,這個創新後來多為後世君主借鑒。這創新本質就是利用懂得文化的小官吏製衡朝廷中能與君主分權的貴族或者其他勢力。恩 解釋權後麵會說。

說到解釋權差不多就要說到中國門閥勢力第一家族,伏完。兩漢俗稱伏不倒,他的權威怎麽來的?伏完是秦朝博士,到焚書坑儒之後以及楚漢爭霸時代,熟悉用秦朝篆書甚至秦朝之前六國文字書寫的各種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的人到漢朝權力穩定後已經所剩無幾了。到呂後求書於國內各地的時候伏完都快八十了,那差不多是當時唯一懂得的古代典籍中各種文字的前秦博士。於是他對古文經典的注釋尤其是解釋,基本在漢朝形成了天然壟斷。這裏就涉及獨尊儒術之後,以德立國的儒家時代,有一個慣例---春秋入獄,意思就是用春秋等儒家經典解釋律法甚至決定司法判決的具體內容。所以前麵誰問的解釋權,不僅包括了對國家治理的方針政策的解釋權,也包含了在具體各種國家法令指導下的各種社會生產生活規範的控製權。前麵提到漢武帝開創的用懂文化的小官吏的製度,這個就是中書台的由來,當時為了便於文書批閱,漢武帝在外朝和內廷交界的宮門設立臨時辦公場地,一般文書由懂文化熟悉法律的小官吏批閱,並選擇重要的呈送皇帝。久而久之這批被皇帝看做親信的官員形成了與他們職務極不相稱的權威與權力。

(看到了明朝司禮監的前身了)

恩,我說的就是在後來形成隋唐三省六部製度的中書門下兩省的由來,甚至到清朝的軍機處也多有借鑒。這個是題外話了。

說到門閥的崛起,梳理上麵的脈絡,就是在秦朝之後中國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體之後,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皇帝能對自己疆域的有效控製依賴於各級官僚,而這些官僚因為當時各種曆史因素,並不全部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漢朝皇帝就多從懂得文化知識的博士選擇官員甚至給予這些出身相對低的文化人極大的權力製衡朝廷中其他勢力。因為這些文化人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多以儒生為主,所以,這個儒生官僚集團依托君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實際的對各級官員的分配權力。到東漢之後,有了今文古文之爭,在此之上形成了,各派儒生對儒家經典的不同理解與見解。鑒於當時書本之餘普通人的昂貴,以及文化知識普及有限,這個對於儒家經典的注釋在兩漢君主的偏好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儒家學派豪門。熟悉三國的當然熟悉四世三公的袁家,袁家就是治尚書起家的。

今文古文之爭也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之爭,有興趣的可以百度這裏限於篇幅不多說了。

到兩漢之後,因為累世出仕的家族組建積澱為門閥,他們實際替代了貴族在南北朝時代承擔了春秋戰國時代由貴族承擔的出錢出兵出糧食的義務。由於他們的勢力強大,到唐朝初年的永徽律之後,國家或者皇權開始了一個皇帝不下鄉的時代,到唐高宗時代【永徽律就是唐高祖李治頒布的法律在中國封建時代有裏程碑意義有興趣的可以百度】。高宗放縱武後以屠殺的方式抑製門閥貴族或者門閥世家,武後盛年時代,重用寒門出身的北門學士執掌國家,但是到武後稱帝不到十年,門閥世家利用他們對儒家學說的解釋權以及基於此之上的官員推薦權,逐步奪回了對官員任命的控製權。其實繼承隋朝大興科舉的唐朝,世家門閥與科舉出身的寒門子弟待遇是什麽區別,如果寒門子弟沒有被門閥士族或者皇族貴族賞識,考取科舉之後基本終身停留在七品這個官階。而世家門閥子弟,在中晚唐時期有個特權,看評書的人多聽過評書裏有執戟郎中這個官職,這個官職是儀仗是門麵,多為良家子出任。而我說的特權就是,當時很多貴族大官親王去世,必須由世家門閥子弟做開路郎中,就是殯儀館的掌旗郎中,做完這個差事可以因公出仕,出仕就是從六品。晚唐名將韋皋就是這樣走捷徑出仕的,推薦他出任掌旗殯儀的是公主,這讓他在三千多人總脫穎而出。史書記載,這樣的常年等候這樣機會的良家子五六千之多。

也許你們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要知道直到清末中國縣以上各級官員職位不超過六千個。這批不用開始(考試?),當殯儀館站崗的,就能出任縣以上官員的良家子超過五千候補,普通寒門子弟哪裏有多餘職務給你。所以唐朝考試通過後資格出任縣以上官員的各種人員,就多了一個名詞--員外郎,簡稱員外。這裏補充下,我說這裏的寒門子弟不是說現在求職大學生的概念,實際是現在說的士紳的概念,就是地方上有資產又有土地。

大清的候補官員可是蠻多的,康雍乾各有不同,就是地方上的小地主。為什麽我說宋朝科舉有進步意義,因為當時所謂簪纓世家,哪怕是家裏有宰相出身,考不中科舉,三代也敗落了。這裏可以舉例的就是晏殊、晏幾道父子。這裏也有皇權為了製衡軍功集團與貴族與國戚集團的考慮,從官製的考慮是比前代進步,不過,久而久之,這些通過科舉獲得權力的世家逐步形成壟斷中國基層的利益共同體,就是現在很多文人吹捧的鄉紳。因為很少有代代獲得科舉考試的家族,所以同窗同年相互扶持的為多數。到明清時期,這些考取功名的舉子不僅有特殊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享有免於繳納各種稅負的特權,所以社會基層就形成了依附於士紳階級的龐大勢力,這種傳承一直到本朝立國才本徹底打斷。

(網友:代代出進士的家族明朝還是有的,已經是一等一的世家了。所以太祖被各種罵。是啊,斷了多少人財路。所以清取代明,隻要安撫好了這些階層就可以了)

從清末到今天這裏士紳階級與本朝恩怨,見前帖。

恩,太祖以及土鱉組織不遺餘力的普及識字率,這讓即使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有能力看懂國家法律條例,並有自己解釋的權力。這本質上瓦解了士紳階級對基層的控製,加上土共不斷推進的工業化社會。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從本質上直接打擊乃至瓦解了,自兩宋以來形成的中國基層社會穩定結構。對於這種本質馬克思以及各種資本主義社會學觀點都有闡述,簡要的說就是基於封建土地所有權關係的社會生產關係與資本主義及其社會生產關係有不可調和矛盾。所以今天士紳階級不僅要否定的本朝的正統性與合法地位,更重要的是要直接在意識形態上對抗資本主義這個至今稱霸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

(網友:計劃生育在某種程度上,斷絕了以血緣為紐帶的世家的出現,沒法解決繼承問題,那還是最多隻能延緩。那種一個大家族聯姻後幾乎姻親遍布朝堂的局麵,永遠不會再出現了。)

現在比明清好的多,明清皇帝不下鄉,在基礎組織執行的是宗族法,就是族長說了算。你不服氣直接浸豬籠,在明清是合法的。我前麵說的很明白,即使國朝立根的社會主義製衡不了士紳反撲,資本主義可以。

(網友:就算不是現在的組織也輪不到他們了,p民不是投奔基督就是投奔安拉,安拉的子民反過來滅掉這班土紳)

你別開玩笑了,基督教與綠膠都被資本主義解構的萬物體膚(體無完膚?),比本朝社會主義好不到哪裏,指望哪些。純粹吃飽了撐的。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68622-1.shtml

其實宗族社會士紳族長的權力這帖子裏有一些介紹,比如說文革衝擊孔家的群眾為什麽多姓孔。

未完待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