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學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識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蒙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