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譯道德經(四)

本文內容已被 [ 思考為了未來 ] 在 2013-08-19 07:34:2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試譯道德

老幾

第三十九章
1 昔之得,一者。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 貞。
3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4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 譽無譽。
5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1(我們)已經懂得,這個(本源)一(是道)。
2 天得道則清,地得道則寧,變化得道則靈,善得道則(圓)滿,萬物得道則生,王侯合道則可正天下。
3 依此推而言之:天無道不清,則恐要壞裂;地無道不寧,則恐要荒廢;變化無道不靈,則恐受困;善無道不補,則恐難以為繼;萬物無道不生,則恐要滅絕;王侯無道無以持正,則恐要一蹶不振。
4 故此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說,名譽不是由稱讚而來的。
5 所以(為人)不要顯得像晶瑩如玉般高貴(比喻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樣子),(不要)如石頭般生硬。(注:低賤出高貴,柔軟勝剛強)

解釋

[將三十九章放在這裏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有大佬對前文中“一”的解釋有異議。這篇交待的很清楚“一”就是道,前篇“居一”就是居道(注: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合道),應該再沒有問題了。要再有的話,老子後麵的“守一”就守不住了,整個《道德經》就要重寫了。像這種以經典中的一部分,去驗證另一部分,這種方法叫做“以經解經”,本質上靠得是邏輯一致性。按孔子的話說,就是“一以貫之”。這種方法隻能保證邏輯性,不能保證正確性。除非能證實其中一部分。形而上的東西不像科學,不能證偽,其作用在於提供一種視角,而不是其它。任何東西都有局限,道德經也不會例外。但既然要解釋,第一步先得能自圓其說。所以要感謝華博和茶壇的網友們的各種評論,這些評論不僅提供了多個視角,而且對解說應該如何寫也有了一些參考。]

這章比較直白,“一”就是道一,“者”就是“這個”;“得”就是得道,合道,有道,“無”就是無道。上下文一看就知道,沒有多少好說的。譯文改正了原譯多處繆解,大家可以參照著看。幾個關鍵處交待一下。

先說神字,“變化莫測是為神”。原譯:“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令人捧腹。老子要是如此神神叨叨,何不直接獻給玉帝得了,跟人費什麽話?!孫悟空72變,神就是孫猴子,是變化。

再說說“穀”,多次出現,意思都是“善”。不穀就是不善。穀字多義,這裏別的解釋均不妥。

“珞珞”,又作落落、硌硌。 河上公注:“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也。”. 原譯取“堅硬,剛正之貌”的意思。王旡生 《中國三大小說家論讚》:“珞珞 雪芹 ,載一抱素。八鬥奇才,千秋名著。”

老子守一不守中,河上公之意明顯與老子不同,是以儒解道,似是而非,故棄之。 原譯誤解頗多,這章最後一句能譯對,也算不容易,有些入道之意。

 

原文原譯如下

第三十九章
1 昔之得,一者。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 貞。
3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 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4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 譽無譽。
5 是故不欲  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1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
2 天空得一而清虛,大地得一而安穩,神祇得一而顯靈,江河得一而流水,萬物得一而生 長,王侯得一而天下歸正。
3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 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乾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4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 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恰恰沒有榮譽。
5 所以不要追求晶瑩如美玉,堅硬如頑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