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最缺德
玄野
大概讀者絕少會見到這樣罵自己的。即使是謙卑的基督徒認罪悔改時也不會這樣糟踐自己。而在中國國內呢,人們會承認自己缺錢缺愛缺時間,甚至承認自己缺心眼兒,也不會承認自己缺德。就算是坑蒙拐騙的,也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得起良心,拍著胸脯說自己絕對不缺德,偷東西也隻偷有錢人的不偷窮鄉親的。我這裏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探討人對道德的需求。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本人曾經有段時間常在飯前逛超市,於是經常見什麽都好吃。所以我知道人熱切喜歡一樣東西是因為他缺少這樣東西。我特別好德,而且喜歡將德推薦給大家,糾其原因是因為我這人缺少德,所以才如饑似渴的喜歡德。
德,不是教條。見別人行孝道,自己也要行孝道,而且生怕別人看不見,自己多花給父母的錢要分厘都顯現出來。這不是德,而是虛榮與無主見。當你行善卻被人誤解為缺德的時候,你能夠淡然處之,那才是德。老子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唯其無德,方為有德。你向世人交代的東西,那是你對教條的順從;你向自己的心靈和神靈交代的東西,才是德。關於教條的事情,耶穌時代的猶太人表現的特別極端,齋戒禁食無不循規蹈矩,於是耶穌告誡他們說:入口的不能汙穢人,出口的乃能汙穢人。遺憾的是,當代許多基督徒往往糾結於另外一些教條,目的就是要服從主耶穌。哎,耶穌,您這運氣真不怎麽好。
德,不同於理性但更接近理性。有人說,惡的本質是理性的不足。佛教說悲智不二。於是斯賓諾莎通過邏輯推理告訴世人:一個充足理性的人,他自己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追求世間所有人的福祉。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其整部三百卷都無時不在印證他在開篇中的那段議論: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反觀我們當代的教育呢?強調的是競爭力,強調的是技能。教會了下一代百般技能,無所不通,所向披靡。我們且不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悖論,但就這種教育的目標就十分糾結。你給兒子買了把吹毛利刃的菜刀,你知道他是用來切菜呢還是用來殺人?你為他提供了鐵鍬,你知道他是用來植樹呢還是用來挖坑埋人?價值理念是一切的核心,學習技能的目的應該先於技能而教授於人。教育上忽略了這些,隻教授工具性的東西,將價值理念的教育推給社會完成,真的很危險。這一點不但中國教育如此,美國教育也一樣。美國不久前接連發生的槍擊案件是巨大的警示,一位亞斯伯格綜合症的高智商少年射殺其母親,另一位牧師的兒子將自己的全家殺光。其根源都是隻注重高壓實現工具教育技能教育,無視價值教育人生目的教育和人生觀引導。正如司馬光所論,一個人有了正確的道德,他的技能再差,都是社會正麵的價值;而一個人有了邪惡的人生理念,他的技能高,反而使得他危害社會的力量大。這種缺失在普通教育和特殊兒童教育中都十分明顯。
當代國人都在德方麵自信滿滿,當然一方麵顯示了道德在人心中的約束力,另一方麵也暴露了中國人絕大部分部分失掉了在德方麵的追求,喪失了自我超越的動力。人們往往以德作為誇讚別人的最高級用語,於是德藝雙馨之類的帽子漫天飛。等到東窗事發後,德藝雙馨那帽子就給摜在地上一通踩,於是那"德"就扭曲得沒了樣子,人都躲之如恐不及。
道德的提升對任何人都是無極限的。偷雞摸狗受欲望驅使是一個境界,受社會道德約束是一個境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又如恐別人指責是另外一個境界,遵守公德又不為名利所困是一個境界,理解道德又不為教條所束縛是一個境界,求道德又樂道德是一個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個境界。本人才疏學淺,缺乏道德,隻能羅列到此,還請智慧者大德者指教。但有一點我敢斷言:如果人們都覺得自己在道德上沒什麽可改進的,自己最不缺的就是道德,那這社會最缺乏的就應該是道德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