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核心之一的“次序”,尊卑貴賤,一個人一出生就被賦予某種身份不得愈越。"與"作君的有君的樣子,臣子有臣子的樣子,父與子也是如此"一樣嗎? 你難道希望老板不像老板.父親不像父親?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了,從古中國的政治哲學是建立在倫常文化的基礎上。就是孔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四點。現代的青年看起來,會認為 這種書落後到極點,實在應該燒掉。如果我們真了解了,就覺得非常深刻,非常有味道。這八個字上麵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詞,下麵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來作動 詞。“君君”就是說領導人作到自己真正是一個領導人,領導人有領導人的道德。(就這“君君”兩個字,就可以寫一部叫“領導人的道德修養及其哲學”的大書, 或者作為政治係或哲學係同學寫博士論文的題目。)君是君,領導人就是一個領導人。臣是臣,作幹部的有幹部的立場,規規矩矩是個好幹部,好的宰相,好的輔助 人。這個話連起來講,如果君不君,領導人不是一個領導人,違反了領導人應有的道德,這時臣也不臣了。“父父、子子。”做 父親的是一個父親,如果父親作得不 合一個父親的標準,但是卻要兒女孝順,盡兒女的本分,怎麽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這才是所謂的父慈子孝。也就是《易經》上回複的道理。古 代的文字很簡略,但包括的意義很多。孔子答複了這一點,齊景公非常聰明,他說,好,我懂了。一個領導人自己不站在領導人的本位,越出範圍,那麽臣也不臣; 一個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兒女就不像兒女。如果一個國家,政治、社會的風氣到了這個程度的話,國家的財富雖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敗的。這一點就 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