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一種說法,世界各民族的智商,猶太人第一,華人第二。姑且不論是否屬實。但猶太人中天才輩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我看來,如果說聰明可以遺傳的話,更多的,應該屬於一種文化遺傳——或可詮釋為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傳承。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約占世界人口的0.3%而已。
然而猶太人當中卻生成了很多的天才,像愛因斯坦、佛洛伊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蕭邦、門德爾鬆、梅紐因、夏卡爾、卓別林等,不勝枚舉。
在1892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有三分之一的得獎人是猶太人!
為什麽猶太人有這麽多天才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具方法獨特有效:
一、猶太孩子從小背誦經典
當猶太人的孩子到了三歲時,他們就會被帶到類似私塾的地方,學習希伯來語。等到他們會讀之後,就開始拿著有希伯來文的書本來教育他們如何寫字。
接下來他們會讓小孩背誦像般若心經通用祈禱文,他們不要求他去了解文章的意思,隻是教他去讀書,而且以背誦為目標。猶太人認為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創建起記憶力的基礎的話,那麽往後就沒有辦法學到其他的知識。
到了五歲,她們就開始背誦聖經、摩西律法。在七歲前他們必須背誦摩西五書當中的“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他們配合著旋律,反覆的朗誦幾百遍。到了七歲則學習舊約聖經剩下的部分,以及猶太教法典。猶太人在滿十三歲接受成人典之前,就已經全部會背誦最基本的經典了。
猶太教徒早上的禮拜祈禱書大約有150頁,每天早上都必須要朗讀,在這朗讀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背誦。不可思議的是,一旦腦部這種大容量的記憶係統完成之後,接下來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完成了高機能的計算機式頭腦。
有一次一位叫海歇爾的猶太老師向弟子借一本非常珍貴的書,三天之後他就很有禮貌的奉還:“非常謝謝你,我已經全部背起來了。”他並沒有拷貝一份,但是隻花了三天的時間就把這本書完全背誦下來了。
這麽優秀、這麽獨創性的大腦是從哪裏生成的呢?
信息的來源越是豐富,就越能生成優秀的發明及獨創性的思考。優秀的發明或發現隻能從貯藏在頭腦當中的優秀知識來創造。記憶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生成新的發明以及發現。猶太人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為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
二、學習像蜂蜜一樣甜
學習真的很沒有意思嗎?在以色列教給孩子們的是學習是有趣的,所以孩子們把學校當成比什麽地方都有趣而開心的地方。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裏,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點一滴蜂蜜在上麵,然後叫小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
剛入學的第一天,老師們也會讓孩子們熟悉“學習的甜蜜”。教師在新生入學時在一塊幹淨的聖經板用蜂蜜寫字,老師帶領孩子認這些字後會讓孩子們把這些字舔吃掉,而後還會給孩子們一些糖果。那麽孩子本來不知道學習是個什麽東西,學校是個什麽所在,而通過老師的行為,讓孩子在第一步感受到原來學習是這麽好的事,是這麽有意思的事,從心理真正感受到學習象蜂蜜一樣甜。那麽他們就不會對學習產生恐懼。
三、動腦:不是給一條魚,而是教怎麽釣魚
仔細觀察猶太人的教育方式不難發現猶太人並非天生智慧,而是努力在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們更加智慧。
他們在學校或家庭形成一個讓孩子動腦的氛圍。教育孩子動腦,並不意味著讓孩子看各種各樣的書和解各種各樣的題,而是根據仔細觀察孩子所關心的題目和愛好、特長及潛伏能力.然後則為開發這些潛伏的能力作出相對應的指導。讓孩子盡多的了解並體驗更多的事物和現象,培養孩子開放式的思維方式。
猶太人不以教孩子學問作為目的,他們認為教學問、並教孩子把學問變為自己的過程才是教育。所以他們選擇的是找出原理、培養應用能力的教育模式。
四、“對話式”教學: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猶太人教育的核心是“對話法”。
以色列的孩子非常吵鬧,而且話多。
以我國的觀點看的話,有接大人話尾習慣的孩子是沒有數養的或非常沒有禮貌的孩子,但是猶太人並不這樣以為。猶太人並沒有把孩子作為教育的對象,而是和大人同等對待,采取了和大人一起討論的對話式的教育方法。
此種教育方式就需要父母和老師要有相當的耐心和忍耐力。例如:以色列的孩子鬧著要玩具,他們的父母可能會用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向孩子說明為什麽不能買的道理,當然父母也會聽取孩子的想法。所以,在以色列隨處可見父母和孩子爭論的場麵。
在學校上課也是如此。在以色列教師講課,孩子在那裏悄悄地聽老師講課的學習方式是無法想象的。老師的話音未落,孩子們便會爭先鞏後的提問、討論。而老師成了旁聽者,等孩子討論結束後收集並整理每個意見後確定結論。如在討論中孩子各執主張爭吵起來的話,教師會給孩子們各自辯論的機會,之後給予指出錯誤。這過程不是判決過程,而是讓孩子自我檢討和以多種方法解決題目的思索過程。
猶太人不僅非常重視知識,而且更加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隻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
他們還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發問和答案一樣重要。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猶太人家庭特別注意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們可以同成人談話和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和孩子們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中去。無疑,猶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測試中的高分同這一點是不無關係的。
想想我們的家長與學校有多大差距呢,恨不得把孩子都馴化成一隻隻“木雞”,手背身後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地聽講!最後注定培養出“高分低能”!
五、知識是搶不走的寶貝
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這樣一個謎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著什麽東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麽嗎?”要是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隻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由於曆史上的猶太人不斷地遭受迫害,財產被搶奪,房屋被燒毀,人民遭驅逐、屠殺,因此,追求知識成為猶太人的一種防衛機製。
猶太人一心追求知識,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知識作為謀生的手段。在本世紀初,美國工業管理委員會發現,猶太母親的就業率大大低於其他民族,她們留在家裏照看孩子,確保孩子上大學。而當時同為移民的意大利人對美國的教育疑慮重重,他們把孩子當作田裏工作的好幫手,認為教育是一種人力剝奪。由於看不到孩子上學的重要性,其結果是:逃學多、輟學早、成績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猶太兒童則因為學習成績好、聽話和總的行為良好,被老師所喜愛。
六、學者比國王大
在其他民族將王侯、貴族、軍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學者之上的時期,猶太人卻認為學者比國王大。
猶太人曆來尊崇學者,教師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聲望。在古代猶太社會裏,凡是被稱為“他爾米特.赫裏姆”,即精通猶太法典者,都不必納稅,因為大家認為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對這個社會有著莫大的貢獻,所以不但不必納稅,而且還要以整個社會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有一條猶太格言是這麽說的:“即使變賣一切家當,使女兒能嫁給學者也是值得的;為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
在猶太社會裏,教師甚至比父親還要重要。假如父親和教師雙雙入獄,而且僅能救出其中一個人的話,孩子就會決定救出教師,因為在猶太社會裏傳授知識的教師非常重要。
七、家庭、學校、信仰三管齊下的教育
從上麵的內容就足以了解到,猶太人是非常重視教育的,而且他們不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行了,而是從孩子出生起都注得家庭教育和信仰教育。
猶太人父母總是為床上的孩子講故事。這幾乎是大部分猶太人的習慣!
給要入睡的孩子念書聽,孩子聽著聽著就會入睡,這時孩子的大腦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吸收東西特別快,而且會進入潛意識。通過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故事,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豐富的情感、想象力和對父母的愛及信賴感。
作者: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