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百年大慶,辦成了一次黨慶,官慶。滿朝文武高官傾巢出動,個個容光煥發意氣飛揚,學校的“主人”——教授、學生們也歡欣鼓舞興高采烈。
旁觀者們卻頗有微詞:清華的學術呢?清華獨立的思想?清華自由的精神呢?
請先別忙著批評清華,我要為清華說幾句話。
其實,中國的哪所大學不這樣?別說百年,20年,50年校慶非但大操大辦,還非要拉上個頭頭腦腦,哪怕是來個市長、省長都覺得臉上增光,隻是這些二、三流的學校沒有那個能耐請到胡哥溫總罷了。
被稱為“中國教育改革希望”的南方科技大學前不久正式開學,在來賓中有為湖南某大學的校長,此人梳著偉大領袖式發型、一身毛式中山裝,尤其他說話時的口氣、腔調以及一些不自覺的招式,活脫脫一個帝王轉世。也許在他的下意識裏和他的靈魂深處,那傳統文化的積澱——官本位——早已是基因的一部分了。他“領導”的大學不看也知道是什麽模樣。
清華的鬧劇僅僅是中國文化中的官本位的又一次集中體現,清華隻不過找了一個機會借用了自己的人力資源全方位地表現了一下。
縱觀國內的各行各業,不管搞什麽慶典,哪個不是把領導當神一樣供在首要位置?或剪彩,或講話,不管這“領導”和本行業有沒有關係,懂不懂專業,隻要有“官家”人撐腰,老子就牛氣衝天了。
學校,自然更以“官”為榮,為迎接官員,可以讓學生停課,冒雨夾道歡迎,肥頭大耳的領導講話,瘦弱的小女生為其撐傘……
學校出不了大師沒什麽,畢竟我們的傳統是“耕者,餒在其中矣;學者,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看看我們的政治局幾乎成了“滿清”王朝。做了官,還要讀書,於是“勤學”的習王儲又去弄了一頂博士帽——對了,我們還有“仕而優則學”嘛。
學者許錫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官場文化,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圍繞著“官”字在打轉。至於中國教育簡單地總結就是:讀書 = 做官=權力=真理=金錢。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清華的所作所為又有什麽好奇怪的?充其量是發揚光大了文化傳統,同時給狹隘的家族式榮譽打了一支興奮劑。難怪在一片責備聲中,鮮有清華人自己的反思和自我批評。
當然也不怪清華人。我是沒有資格上清華,否則我也會無比榮幸地和那位學生代表一樣,大讚國慶遊行的“毛澤東思想方陣”,“又紅又專”地表決心——當然,人家不但是博士,更是全國學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清華學生會主席……
這為官的秉性,是骨子裏的。
我們也不要單方麵的批評國內的人,看看海外受過民主熏陶的華人“精英”們:大大小小的華人社團,同鄉會、中文教師協會、乃至什麽藝術團舞蹈隊,搞個活動不都要拉上大使館領事館的官員來捧場,最好讓人家發個書麵賀辭,再拍拍當地“人民代表”,議會議員,市長州長馬屁,送張免費票,討個口頭彩——咱也是“官方”認可的啦!
我們口口聲聲要獨立思想自由精神,可回國弄個小項目,搬個小展覽,來個副市長之類的剪個彩握個手,共進午餐喝口酒就興奮莫名,回來吹噓好一陣,恐怕和當年受到毛主席接見一樣,手都不不洗呢!
清華的事沒什麽大不了的,就讓它過去吧。
值得思考的是:中國教育的出路在哪裏?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官本位文化不死,對“官”的崇拜和敬畏不去除,單單撤銷一個個“清華”的校長或書記,換上牛津劍橋的教授,哪怕掛上哈佛耶魯的牌子也終究是無濟於事的。君不見如今一個個“學者”“教授”都被加上了這個“長”、那個“主任”的頭銜?不少大學(包括清華北大)都被確定為“副部級”?這種與傳統文化直接關聯的為官從政“特色”,讓中國何來“大師”,何來“世界一流大學”?
同理,中國的出路何在?中國人如果不確立自身的信仰,不相信科學不追求真理,沒有人性、人權的覺醒,隻幻想靠什麽茉莉花,或推翻共產黨而走向文明進步也是空想,充其量隻是推翻一個舊王朝,新一輪王朝周而複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