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敬偉
熱點話題
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老人安詳辭世,世上又少了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大師。他的傳奇不是學者和科學家的佳話,而是聯係著世上最樸素的愛國情感和錯綜複雜的現代國際關係史。
就前者而論,他在1949年矢誌回國的愛心情切和美國千方百計的阻撓,已經廣為坊間傳誦,映照了當年被麥卡錫主義籠罩下的美國社會風聲鶴唳的多疑和不堪。就後者而論,錢學森一個人的經曆折射了從“二戰”到“冷戰”乃至中美兩國曲折複雜的交往史。“二戰”後期,美國是盟國的指揮部和全世界的聖地,很多世界頂級科學家都雲集這個自由國度,傾盡全力服務於“曼哈頓工程”,期冀在納粹之前研製出原子彈和導彈,以結束法西斯軸心對人類的摧殘。在這個科學家的群體裏,就有成就於美國的錢學森。
吊詭的是,“二戰”結束以後,原子彈和導彈技術恰恰成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冷戰”的催化劑。1949年中共建政之時,也是美國等西方世界對“共產主義幽靈”最為恐懼的時刻。在此紅色恐怖疑雲之下,連愛因斯坦都被麥卡錫主義者懷疑,又何況是執意回到紅色中國服務的錢學森?
中美半個世紀的博弈
當後人津津樂道於美國海軍部次長金貝爾評價錢學森“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時,人們意會的或許隻有錢學森價值的傳奇,卻忽略了當時的嚴酷背景。金貝爾同時也這麽說:“我寧可把這個家夥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不是美國人憎恨錢學森,而是美國憎恨共產中國。所以,美國人對錢學森軟禁5年也好,百般阻撓其歸國也罷,隱喻的都是中美兩國在“冷戰”初期勢不兩立的現實。
客觀而論,錢學森歸國,成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也間接確認了美國對其價值的評判,哪怕這種評判是氣急敗壞的。不過,也正是因為錢學森對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重大貢獻,使中國擁有了“兩彈一星”並成為航天大國,才確保了中國的全球大國地位,才能成為美國重視的競爭對手和戰略夥伴,才會有當今中美關係利益攸關的遞進乃至中美G2呼之欲出的雛形。就此而言,錢學森被美國軟禁和夢回祖國的那一刻,已經鑄就了中美兩國半個世紀的風雲博弈。
斯人已逝,無論是中國給予錢學森的死後哀榮和愛國主義崇高評價,抑或美國人當年氣急敗壞有損美國民主國家形象的小雞肚腸,曆史已經證明錢學森回到中國成就更大,平衡世界格局的作用更為彰顯。在中美兩國已經拋卻意識形態的你死我活和軍事的公然對峙、在中美兩國誰也離不開誰而被世人寄望聯合拯救世界經濟的情勢下,錢學森老人大可瞑目而逝。可以說,學成於美國的錢學森和成就於中國的錢學森,用任何一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去評判都有失偏頗,隻有用中美兩國的驕傲來蓋棺論定才更符合現實。
世上再無錢學森。因為科學巨匠的成就,不單需要科學家本人的學術素質和人品氣質,更需要淬煉其科學成就的宏大社會背景。錢學森生逢其時,在“二戰”和“冷戰”的複雜全球背景下不得不做出影響其一生的抉擇。當今之世,全球化已成大勢,信息化無障礙,科學家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學術歸宿。即使尖端科學技術依然為權力和意識形態所掣肘,世界上的主流國家沒有哪個再敢明目張膽地複製美國政府當年的愚蠢。世上再無錢學森,世上卻不乏錢永健(錢學森同宗侄子)那樣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世上再無錢學森。錢學森歸國之時,中國百廢待興,科研條件有限,因此錢學森回國的精神特別寶貴。現代中國,科學研究的軟硬條件較之當年可謂好上了天,但名校學子出國者眾,“海龜”歸國創業者多,學成回國的頂尖學者反而鮮見。更諷刺的是,中國國內學術風氣確實差強人意,屢屢爆發的學術腐敗給中國學界敲醒了警鍾。更要者,政學一體的弊端,製約了中國出現“大師”級人才,正如錢學森2005年所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由此而論,世上再無錢學森,值得中國深思。
世上再無錢學森。錢學森曲折回國,此後半個多世紀再未踏上美國國土,哪怕美國政府給予其兩院院士稱號和由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技大獎。究其原因,乃是緣起美國政府當年對錢學森的不公待遇。不過,這絕非錢學森個人的“私怨”,而是美國政府確乎需要對當年麥卡錫時代的錯誤公開道歉,做個了斷。相較於眾多學者不惜一切拚綠卡,錢學森獨有的中國式學人氣節,更加讓人欽佩。
作者是中國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