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把梅蘭芳搬上銀幕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可惜陳凱歌不是。電影才剛剛上映,批評之聲就此起彼伏了。
說實話,我是衝著“梅蘭芳”三個字去看這部電影的,因為那個拍《霸王別姬》的陳凱歌已經死了。雖然看完後還是失望,有兩句台詞卻牢牢記住了: 第一:“真正的好戲就是要打破人生的規矩”;第二:“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是毀了梅蘭芳”。
要說《梅蘭芳》還有什麽值得回味的,也就是這兩句台詞了,然而陳凱歌的失敗也恰恰是體現在這兩句台詞上。
“真正的好戲就是要打破人生的規矩”。《梅》劇的失敗,就在於落入了俗套,首先是演員的選擇,除了餘少群和王學圻,其他的“大腕”都浮在表麵,完全沒有劇中人物的內涵和神韻。大多數時候,我隻看見到了孫紅雷、英達、章子怡、黎明、陳紅這些人晃來晃去,根本看不到他們所扮演的人物,給人一種流行歌手唱意大利歌劇的感覺。從這點上說,我有點佩服張藝謀,他常常能啟用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充當主角,演繹出活生生的劇中人物。
其次,陳凱歌說是要讓《梅》劇“演繹梅蘭芳的傳奇經曆”,可是整部影片基本上隻是三塊故事的串聯:打擂、訪美和抗日。梅蘭芳一生中眾多稱頌的事跡上哪兒去了?打擂因為有了餘少群,還有幾分看頭,不過既然是打擂,梅蘭芳勝在哪兒?藝術上的描述還很不夠,也難為這些臨時抱佛腳的演員,要表現京劇的神韻是勉為其難了。但我不明白的是,“床戲”可以找替身,為什麽不能用幾個專業京劇演員來“替”一下呢?不要說遠景,就是露臉的特寫,扮上濃妝的“臉譜”普通觀眾可能分不清是不是替身吧?訪美則完全是敗筆,觀眾根本不知道為什麽梅蘭芳會被美國觀眾認可,我隻看到了一個被孫紅雷和英達操縱,在陳紅與他倆爭鬥中唯唯諾諾,無可奈何的黎明。抗日一段也是拖拖拉拉,毫無新意。除了眾所周知的拒絕為日本人唱戲,梅蘭芳沒有其它值得演繹的故事嗎?
至少,梅蘭芳的“毀畫”更具有戲劇性。在上海期間,梅蘭芳一直靠利息度日,一家生活舉步維艱。於是產生了賣畫的念頭(梅蘭芳學畫也是一段好故事),可是在畫展的當天,梅蘭芳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憤然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自己的畫作……
再者,《梅》劇在整個故事的敘述上完全沒有打破陳規舊俗。梅蘭芳之所以梅蘭芳,就在於他的不墨守陳規和超凡脫俗。一部好的名人演義,如果遮去這個主角的名字,整個作品還應該是一部超凡的佳作,可是《梅蘭芳》隻能靠梅蘭芳來拉攏“座兒”了。突出了例子是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戀情。
且不說章子怡的膚淺和輕佻,單單是情節的描述上就根本不是梅、孟之戀,而是一個普通戲子偷偷摸摸的婚外情。
孟小冬是在有媒人有證婚人的情況下嫁給梅蘭芳的,至少在孟看來,她是梅蘭芳的妻子。至少他們也應該是公開的“同居”關係吧?梅蘭芳和孟小冬住在東城無量大人胡同的一座名為“綴玉軒”四合院裏,梅蘭芳的許多朋友常聚集在這裏,論古道今,談天說地。梅蘭芳赴美是也打算帶著孟小冬,在準備的禮物中,有一些墨盒、硯台等小工藝品,墨盒上都刻有圖像,其中有孟小冬扮的古裝婦女像。梅蘭芳和孟小冬分手後,梅也支付了數萬元的“補償費”。
在《梅》劇中,我們看不到“ 須生之皇”和“旦角之王”轟轟烈烈的愛情,隻有一個梅蘭芳的粉絲和明星的溫溫和和的暗戀,沒有一王一皇在藝術上的珠聯璧合,更沒有二人分手之夜梅蘭芳在大雨中等在孟小冬門外,撐著傘在雨中苦等一夜,悵然離去的悲愴。
也許是為了保全梅蘭芳一代大師的美名,也許是因為梅葆玖是福芝芳之子,所以影片出出護著梅蘭芳,護著福芝芳。其實福芝芳也不是梅的原配,在她之前,王明華已經陪伴了梅蘭芳 11 年!據記載,梅蘭芳的原配夫人王明華賢淑能幹、貌美懂事,為人持重,居家勤儉。她為梅蘭芳生下了一兒一女,夫妻感情和諧,家庭美滿,生活幸福。她為了陪伴丈夫演出,甚至不顧勸阻,毅然做了絕育手術。她不僅在生活上照顧丈夫,還以特有的細膩眼光幫助梅蘭芳改進化妝,設計發型和改善服裝。在她的精心幫助下,梅蘭芳的扮相更加俊美得體,表演越發蒸蒸日上,聲名遠播在外。
王明華總是形影不離陪伴在丈夫身邊,去上海、天津、漢口等地演出。 1919 年梅蘭芳作為中國第一位京劇藝入到日本演出時,她也相隨同去,還負責掌握梅蘭芳的演出業務事項。
梅蘭芳被世人稱道的“養鴿子練眼神”的創舉,就是在和王明華結婚後不久做出的,其間,梅蘭芳還拍攝了第一部無聲電影《春香鬧學》、上演創編了新戲《黛玉葬花》、《一縷麻》……
然而這一切,直至和福芝芳結婚的 11 年,就被陳凱歌這麽忽略不計了。
其實,梅蘭芳的懦弱、精明、世故,也是他“京劇大師”背後更為人性的一麵。難怪孟小冬後來在《大公報》上刊登的《緊要啟事》裏提到:“……乃蘭芳含糊其事,……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歎身世苦惱,複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
王明華 福芝芳 孟小冬
一個主題先行,極力樹立“高大全”形象的作品注定是要失敗的。
梅蘭芳的孤單造就了梅蘭芳,可是這部電影除了這麽一句台詞,哪一處深入刻畫了梅蘭芳的“孤單”呢?影片在抗戰勝利後梅蘭芳複出時嘎然終止,其實還有很好的體現梅蘭芳“孤單”的題材:解放後梅蘭芳頂著一大堆頭銜,戴著“共產黨員”的崇高榮譽,拖著 60 來歲臃腫的身段“為人民服務”的少年子弟江湖老的孤單和無奈,最後蒼然離世的悲愴,哪怕影片中展示一個片段,也能增加不少的分量。
沒有金剛鑽的陳凱歌自然做不出好的瓷器活,與其拍個俗氣的故事片,為什麽不靜下心來,認認真真拍一部梅蘭芳的記錄片呢?不過,畢竟陳凱歌有過《霸王別姬》,因為陳凱歌也曾“孤單”過,可是現在的陳凱歌風度翩翩,瀟灑倜儻,他不再孤單了。那是誰毀了他的孤單呢?
嗬嗬!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8226; | 元旦社論《緊密團結在斑竹周圍開創茶軒新時代!》 |
8226; | 愛情誠可貴,禮物價更高 |
8226; | 掃描你的內心世界 |
8226; | 文理分科究竟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
8226; | 改革開放30年風雲人物3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