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施明德獄中自慰; 佩服蔣介石

來源: 狄冠元 2024-01-20 19:39:1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4915 bytes)

https://mp.weixin.qq.com/s/EdPxt64lzqYJ9Jr_TbhEkg

【人物春秋】施明德告別世界之旅

 曾慧燕 曾慧燕 2022-01-11 06:00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們

Image

 

Nov. 2022-1-11

Image
 
 

文字|曾慧燕 

2022

 
       1.11    

 

 

他是一個在獄中度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政治犯,先後擔任過美麗島和紅衫軍的總指揮,一生與美譽和惡評共舞,集“叛亂犯”與“良心犯”於一身;有人指他“貪財好色”,有人說他多情浪漫,有人視他為“江洋大盜”,…他被人貼上如此兩極化標簽,卻“自信地要留待史家做總評”。

 

Image

施明德一生中扮演過多重角色,但給自己定位是美麗島和紅衫軍的總指揮,他以此來“寫一生傳記”。(網絡照片)

 

到底他是誰?他就是譜寫美麗島傳奇的前民進黨主席、“永遠的總指揮”施明德。

 

從反抗獨裁到對抗貪腐,從1980年代到21世紀,施明德都是“台灣最轟動的男人”,一個“謎樣的人物”。如果要他自選一個頭銜,他選的是“總指揮”。盡管他一生中扮演過多重角色,但給自己定位是兩個角色,即美麗島和紅衫軍的總指揮,他以此來“寫一生傳記”。

 

 

瀟灑人生 有夢有盼頭

Image
Image

 

 

年近70歲(2014年)的施明德,50歲前有一半時間都在坐牢,50歲以後,由於工作需要,他已遊曆了七、八十個國家。自2000年他動了肝癌手術以來,樂觀麵對死神威脅,將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是生命最後一天。

 

施明德解釋,他的這種想法跟身體健康無關,而是與他的精神、信仰有關。他一生都在追求信仰的價值,因此受苦受難而九死不悔。當年施明德22歲第一次繫獄,在長達15年的絕望壓力下,始終保持良知、信心,拒絕誘惑,還要潛心研究學問,“這需要多大的定力與內力?”

 

Image

李昂寫的《施明德前傳》。

 

2014年暑假,施明德兩個女兒來美參加夏令營,他與妻子陳嘉君順便同來度假,作為他“告別世界之旅”的一部分。他認為人生於世,要“瀟灑走一回”,活得多姿多彩,變幻萬千;他信奉“一個沒有戰死沙場的英雄,永遠不配稱為英雄”。他活過了、愛夠了、奮鬥了、品嚐了、寬恕了、感恩了…

 

施明德這次的美東之行,本來是抱著與妻小度假的心情,行程相當低調。結果盛情難卻,8月1日在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由大紐約美華民主正義聯盟主辦、世界書局協辦“施明德新書海外發表會”,吸引大批崇拜他的“粉絲”到場。

 

施明德8月2日在童年好友蕭貴源和前僑選立法委員範揚盛陪同下拜訪紐約世界日報,與世報副董事長李厚維、世報北美總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社社長張漢昇及總編輯翁台生等,暢談台灣目前局勢和展望兩岸關係發展,並談到他的感情生活和兩性關係,展現施明德俠骨柔情的另一麵。

 

他感性地說:“相信這是我最後一次來美國了,以後可能不會再來。”

 

施明德說,中國文化忌諱談論死亡,不敢麵對正視生死問題,其實這是每一個人的必然結果。他說,如果要談悲情,“最夠資格談悲情的是我”,盡管“我已來日無多,但仍整天嘻嘻哈哈的”。

 

這位代表一個時代的傳奇人物,以他25年的牢獄之災,得出“人生最大的敵人是絕望”的結論。而在他的人生字典裏,他不懂什麽叫絕望,有的隻是信心和希望。人能活下去,就是不斷的希望,人生有夢才有盼頭。他打比方,用50元去買一張彩券,在等待開獎的幾天中,就可做一個中獎夢。

 

 

談性說愛 大膽不迴避

Image
Image

 

 

也許是一杯紅酒下肚,施明德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他在台灣對媒體窮追猛打的感情生活保持緘默,但在8月2日世界日報的午宴中,他對這個敏感話題並不迴避,甚至大膽露骨。

 

他對我們表示,有人形容他是“台灣的曼德拉”。可是,曼德拉第一次被捕入獄已43歲,“該享受的都已享受”,而他正值血氣方剛的青春年代,正常人的男歡女愛卻與他絕緣。

 

他說,本來兩性關係是私密的,不應公開討論,但性慾是人的生理自然反應。他和一般世俗中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但在獄中卻必須壓抑慾望而不變態,像苦行憎的在牢中遭受15年折磨,而且比苦行僧還苦。“苦行僧是出世的,我卻是入世的”。他在獄中受盡煎熬,“即使是和尚尼姑,也很少像我這樣麵壁那麽多年”。

 

他說,從當年兩蔣時代被指控為“叛亂犯”、麵對死刑威脅開始,他就隨時準備好跟死神擁吻,“以鮮血沐浴裸身,以靈肉分離時的顫撼,彩繪與死神交歡的高潮”。

 

他不諱言天生有強烈性慾,在獄中經常用自慰方式解決性需求,曾有過一星期自慰八次紀錄,但“最殘忍和悲慘的是”,他的囚室有三個監視器不分日夜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他忍無可忍,砸爛了監視器。獄方再重新安裝,他一怒之下,幹脆故意對著監視器自慰,他相信獄方掌握這些鏡頭,但他不擔心公開,“因為我不認為這是我的錯,這是他們的恥辱”。

 

他說男歡女愛必須要兩情相悅,他不反對別人“性交易”,但自己“沒辦法搞一夜情”,一生絕不買春。跟他發生親密關係的女子,都是他曾經喜歡過的、愛過的女人,都是真心的,“即使分手後仍會想念”。

 

不過,對於當年曾與他生了兩個女兒的陳麗珠,出書公開他的42封在獄中寫的“情慾家書”,有人形容其性愛內容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施明德表示,這種翻臉後什麽都做得出來的行為,隻會讓事情變得很“悲慘、醜陋”,對她當然不會再有絲毫“懷念”。他不滿媒體用“前妻”稱呼陳麗珠,“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結婚,最多隻能說是同居人‘未婚生子’”,而且他向法庭提出兩人“婚姻不成立”的訴訟,最後勝訴了。

 

 

俠骨柔情 盛讚賢內助

Image
Image

 

 

施明德生性風流,浪漫多情,據說對於主動投懷送抱的女人,他採取的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政策”,但他澄清是朋友的玩笑話。他緋聞不斷,從知名作家、電視女主播到普通女子,其女友數量之多,恐怕連他也記不清。不喜歡他的人,指他是“大眾情人”、“貪財好色”。

 

施明德坦言,男人一生可以同時愛幾個女人,他振振有詞說:“既然大愛都奉獻了,小愛為何不能!”他還語出驚人地說:“男人不好色就不是男人。”他聲稱自己不會做愛情騙子。

 

問他喜歡哪一類女性?他說愛是一種感覺,很難解釋。不過,“女人不能太瘦”,他認為豐滿一點較好。他說現任妻子陳嘉君曾嚷嚷要減肥,他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嚇唬”她:“你要減肥,不怕我去找肉感一點的女人嗎?”

 

Image

施明德與現任妻子陳嘉君。

 

提到陳嘉君,他眼裏充滿柔情地說:“嘉君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非常會過日子,集多種角色於一身,她是我的醫師、律師、廚師、保母、秘書、助理、司機、向導和性伴侶…”

 

他回憶,1990年,陳嘉君在東吳大學社會係念大四時,在一次抗爭運動中,與另外一位高個子的女生同時向他獻花。陳嘉君皮膚白皙,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第一眼看到她,感覺“這是我的女兒”,施明德當時已近50歲,覺得兩人年齡相差懸殊,未敢有非分之想。

 

陳嘉君畢業後在民進黨內發展,或許是緣分吧,當上了施明德的貼身助理兼司機。她十分崇拜施明德,兩人經過一段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難得的是,自從娶了陳嘉君後,施明德似乎修身養性,再沒有傳出緋聞。

 

陳嘉君無論在事業還是生活方麵,都是施明德的賢內助,也是他出版回憶錄的推手。2013年,她一手策劃施明德出版《總指揮的告白》。2014年,在“美麗島軍法大審30周年紀念”前夕,又出版新書《叛亂?遺囑─一個奉獻者的最後剖白》。知施明德者,莫過於陳嘉君。她不但稱譽他是“台灣跨世紀的傳奇人物”,還貼心指出,“若不是他的浪漫情懷,哪能承受如此嚴肅的生命”。

 

當年施明德在獄中,趴在冷硬的地板上,用破殘的紙筆,嘔心瀝血剖白心聲,寫下“政治遺囑”,清晰簡潔地剖析近400年來台灣的曆史,細說推動“台灣政治運動”的藍圖。

 

台灣新象藝術基金會總監許博允為此書作序指出,施明德當年的“先知先覺”,顯露了台灣社會僅見的人格特質,也是人類曆史上難以重現的人文精神。

 

他表示,若是在歐美,在非洲,在世界各個角落,施明德早已成為人們傳頌的傳奇。“這份‘遺囑’應列入中央研究院及國史館的重要文史見證資料,並建議由教育部提為中、大學應讀的參考文獻,更是台灣各領域參與公共事務者及跨黨派參政者必讀之經典”。

 

 

關鍵時刻 心中有責任

Image
Image

 

 

在台灣曆史上,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兩次曆史性的運動影響了台灣的民主政治進程,一是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一是2006年的反貪腐紅衫軍公民運動。在這兩個運動的關鍵時刻,施明德都擔任了總指揮的重要角色。前後相距27年的“總指揮”,麵對不同的時空和條件,他都被曆史推到前台上,考驗的是人格弱點和優點。

 

今天的施明德麵對曆史,坦然表示自問可以俯仰天地麵無愧色。當年他在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前夕,寫下“一個奉獻者的最後剖白”,相當於他的“政治遺囑”,就台灣曆史而言,這是一項“世紀大審”,“它不隻在審判美麗島政團的功過,也是審判台灣民族的苦難,更在審判國民黨當權的良知和本質”。

 

他說,在整個審判過程中,人們看他微笑自若,神情輕鬆,“其實我的內心非常沉重和悲哀,我不是在擔憂自己的生死,是哀傷為什麽生長在這個美麗之島的子民,必須一代又一代地吟哦著同樣淒涼的悲歌?”

 

施明德表示,當年身為美麗島事件總指揮,如果貪生怕死,將會如何?再看紅衫軍,如果他當時為名利誘惑,揮軍攻占總統府,台灣曆史必定改寫。

 

他說,當時陳水扁也許一直在期待,紅衫軍出手攻占總統府,事實上扁已安排好引誘他“十月十日天下圍攻”時放空城,希望讓紅衫軍攻入卻捉不到他。

 

他分析,如果扁做困獸之鬥,跑到中南部,宣布戒嚴,內戰將會爆發,或出狠招片麵宣布台灣獨立來解除他的內在危機,把反貪腐轉變成統獨之爭,引誘獨派人士盲目追隨他。亂,反而對扁最有利。…

 

“關鍵時刻,關鍵問題,隻有領導人自己做決斷。”回顧這段曆史,施明德說從沒有後悔當時放棄“進入”總統府的決定,縱使這幾年常有人罵他“虎頭蛇尾”、“沒種”,他都默默承受。“我常說,等10、20年甚至30年之後,看扁家子孫如何過奢華生活,台灣人才會知道扁珍A了多少錢,屆時才會感謝我。”

 

可是,不過兩年,陳水扁貪腐事敗,鎯鐺入獄。事實證明了施明德的真知灼見。他總結說:“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紅衫軍衝進去,讓阿扁有機會把反貪腐轉變成藍綠政爭,轉變成統獨之戰,把台灣搞得血流遍地,天下大亂,讓他金蟬脫殼好呢?還是像現在看他們一家受法律製裁好呢?” 這個答案其實當時他已了然於心。

 

他強調,他清醒意識到,如果當時紅衫軍衝入總統府,“‘我’成功了,我就稱王!失敗了頂多流亡海外。我個人不會有什麽大不利,即使形成南北對抗,我占據首都未必會輸,但台灣一定輸了。我自年輕歲月起,心中一直有國家、責任、榮譽,而不是權力與個人利益。”

 

 

道德勇氣 與曆史共存

Image
Image

 

 

從美麗島到紅衫軍,“永遠的總指揮”施明德改寫了台灣的曆史。1979年美麗島事件,輿論認為台灣民主將倒退30年,結果不但沒有倒退,20年後台灣終於政黨輪替。2006年紅衫軍倒扁,在2008年看到了收穫的成果,民眾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讓它在立法院改選及總統大選都空前大敗,“紅衫軍用不流血手段讓總統府易幟了”。

 

施明德驕傲表示,紅衫軍開啟了台灣反貪腐的時代,證實台灣人民是有“是非觀”的熱情人民,也證明台灣人民民主素養之高,同時強化了全球華人的“共同體”觀念,“紅潮退去了,但不是消失,隻是在等待曆史性的再召喚…”

 

他深信,21世紀的台灣人民正等待一個“21世紀的台灣夢”,在這個夢裏,不再有藍綠的惡鬥、族群的撕裂。可是,放眼目前的台灣,藍綠兩黨都沒有這樣有魄力和政治智慧的領導人,“給台灣人民一個夢”,大多為了一己私利碌碌無為,人民沒有喜悅,他希望推動台灣大和解時代的來臨,而“民主的這一課永遠沒有句點,必須一代接一代努力下去”。

 

他透露,自從2006年領導了倒扁紅衫軍後,北京方麵多次透過各種管道邀請施明德前往訪問,?有人說這是北京對他的“統戰”,他個人不願意這樣認為,但他必須堅守和平信念。

 

他說,每個時代都有奉獻者,奉獻者總是扮演悲劇角色,不為當時的時代接受,反遭排斥、羞辱,但他走過的坎坷道路,必成為後來者的康莊大道。他深知自己的旅程是孤單悽慘的,但他的道德勇氣和擇善固執的精神,必會與曆史共存。一如他在當年受審時所言:“奉獻者不屬於今天,但是他會活在明天。”

 

 

曆劫歸來 永保赤子心

Image
Image

 

 

他說自己生於大富人家,雖曾貧無立錐,但在精神上卻“富可敵國”。如果他沒有坐牢,相信自己會是一個成功商人,可以賺很多錢,因為他很有“生意頭腦”。

 

由於父親是虔誠教徒,他童年的教育是天主教教育,父親訓誨他們兄弟姊妹“敬神愛人”,並盼他成為神職人員。他幼時也有過這種憧憬,但已隨著父親去世消失。尤其坐牢25年,他早已不到教堂。他的思想則從天主教的“愛人”原則,發展到世界公民意識及全人類禍福與共的信念。

 

他說,他的兄妹常戲稱他是“曆盡滄桑一男人”,“但這個曆劫歸來的男人,並沒有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也沒有在各種誘惑中墮落,苦難未曾汙染他的赤子之心”,他依然堅持為台灣人民基本人權和兩岸和平奉獻一己。…

 

他說,雖然他反對過前總統蔣介石,但佩服他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當年中美建交,台灣退出聯合國,蔣總統以無比魄力帶領台灣人民走出陰霾。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就應該像他那樣,“當人民軟弱時,給他膽識;當人民哭泣時,給他希望”。

 

Image

 

Image

 

Image

 

(原載北美世界日報《世界周刊》2014/11/10)

 

Image

 

楊仁烽(世界日報北美總管理處前總經理兼紐約社前社長)先生評論:

 

慧燕主任的稿子寫得很好,入木三分,寫施明德寫得非常的生動.雖然已經事隔多年,今天讀起來毫不褪色。

 

Image

 

作者/  曾慧燕

Image

曾慧燕:資深媒體人,香港作家協會首任理事,紐約華文作家協會資深會員、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創會會員。自1980年起至2017年底,先後任職港台和北美七家大報共38年,發表二千多萬字報導,為海峽兩岸三地採訪過最多名流政要的華人記者。其文章為海內外各大報刊廣泛轉載,並收録在《中國當代新聞文學選》等數十本出版書籍,其事跡為海內外一百多家媒體報導,並入選《香港滄桑──紀念香港回歸10周年—香港著名女記者曾慧燕》(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等。


1983年獲“香港最佳記者”、“最佳特寫作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三個大獎,打破曆屆得獎紀錄;1984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1985年當選“世界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入選“全球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2017年獲美國中國戲劇工作坊“跨文化傳媒貢獻獎”。2018年獲美國聖約翰大學亞洲研究所華美族研究會“卓越貢獻獎”。2021年獲華美族移民文學佳作奬,以及海外華文著述獎新聞寫作評論佳作獎。


重要著作包括:《外流人材列傳》;《在北京的日日夜夜—中英談判我見我聞》;《一蓑煙雨》;《飛花六出》(合著)等;曾撰寫《大城小景》、《外流人材》、《傑青天地》、《路漫漫》、《人在紐約》、《慧言燕語》、《人間煙火》等十餘個專欄。

 

我一直勉勵自己:

把目睹的罪惡告訴大家,是一種良知;

把了解的內幕告訴大家,是一種道德;

把聽到的謊言告訴大家,是一種博愛;

把親曆的苦難告訴大家,是一種告誡;

把追求的真理告訴大家,是一種信仰…

當社會災難到來之時,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