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貝聿銘家豪宅的住客 (1)

我曾是貝聿銘家豪宅的住客 (1)

- 胥鈞屏 -

人老了,不知不覺中似乎更為戀舊。

去年深秋回滬探親,就是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特地重訪了曾經生活過四年的貝家豪宅。

所謂的貝宅,而今是一家隱於鬧市的複古酒店——貝軒大公館,位於南陽路170號。其方位是在上海展覽館和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小洋樓的背後,離靜安寺、百樂門…走路隻有十幾分鍾。

我走近現在被譽為老上海文化與奢華的結合、風華與曆史的沉澱的——貝軒大公館的門口,隻見大鐵門敞開,時有豪車出入。大門左側的牆上嵌貼有三塊方形招牌。一塊白底金字招牌刻有貝軒大公館,另一塊顯示它的經營方為“新榮記”。還有一塊是簡介貝軒大公館 的曆史。大鐵門內一側有方石碑表示它在1994年被列為了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

正是今生有緣,我竟曾經在貝軒大公館裏足足生活了四年。我當然知道這座貝宅是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之祖產,但除此之外,知則不甚盡然。正好借閱讀此簡介,溫故而知新。貝宅建於1934年,是當年時任中國銀行總裁的貝祖詒之公館。貝氏宗族聲名顯赫,其家族以行醫賣藥起家,曆來傳統是重視教育,經曆15代依然熠熠生輝。貝祖詒之堂兄貝潤生是舊上海灘大名鼎鼎的顏料大王,貝祖詒本人是舊中國的金融巨子。貝祖詒之子有二人也均為名人,即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和美國美中經貿促進會會長貝聿愷。其實,單憑一個貝聿銘在世界建築設計業曾登峰造極的地位,就足以令世人對貝家刮目相看了。

站在大門口,麵對這幢中西合璧風格花園住宅,思緒尤如慣看百年上海之變的黃浦江,滔滔不絕。 沿著通道步入,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是一幢三層樓 (實為五層) 的公館主體宅樓。其左側臨近外牆有一座鋼筋水泥建成的五角亭,簷角淩空飛翹,據說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對於曾是蘇州獅子林主人的貝家,在當初建花園時是十分講究的,意在模仿蘇州園林,欲開辟一方世外桃源。

我雖曾住了四年,但卻還是第一次登亭,眺望花園全景。眼前先是一大片草地,沿邊牆和外牆草木鬱然。靠連向大鐵門的通道旁有一長形的水池,五角亭旁由青色太湖石壘築假山臨池,錦魚遊於池中悠悠然。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花園再普通不過了,無奇可言。說實話,這是我現在所看到的花園概貌。她原先的美貌早已被曆史這把殺豬刀,東劃西割,麵目全非了。  

其實,我對貝宅的認知遠早於我的入住。那時,我隻是一個小初中生,經常在南陽路上行走,因為我有一個好同學就住在公館斜對麵的洋樓裏,他名叫呂正東,後來才知道他是上海藥物所腫瘤專家胥彬教授的親外甥。小孩子對豪宅總是充滿著好奇的,有時會趴在大鐵門上窺視裏麵的一草一木一橋一樓。記得原先的花園正中是一個水池,以瘦透漏為特征的太湖石環砌池旁,或是石峰嶙峋,或是土石平緩,池之中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橋,另有曲徑通幽。五角亭矗立於洋樓的正對麵,三麵臨水。登臨憑欄,可盡攬花園豪宅之盛景入懷,當然別有一番閑情逸致,令人心曠神怡。可是文革初期的某一天,紅衛兵/造反派之流殺入豪宅,便對花園大動幹戈。將花園水池抽幹,深挖十幾米,聽說是在找水池下麵的貝家金庫。後來查實子虛烏有,花園從此被毀了。後來我入住了貝宅,才得知花園真正徹底毀掉是在備戰備荒的年代,就是我工作過的上海醫工院在此花園處,深挖建防空洞。從此,美貌盡無,爛地一方。怪不得,我當年站在豪宅二樓眺望毫無驚豔之感覺,而且大鐵門終年緊閉。因而大家從不越雷池半步,走的都是後門。  

貝家豪宅的後大門臨街北京西路,其正對門便是上海醫工院 (其前身是雷士德研究所) 的大門。解放後,此貝軒大公館為上海人民政府所接受,隨後分配給醫工院作為職工宿舍和食堂。從而,豪宅獲得了“新生命”,為人民服務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