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個小女孩周子瑜,台灣問題又鬧得沸沸揚揚。鍵盤俠們紛紛出動,口水仗打得不過癮,連表情包大戰都發動了。
事件的起因是一個在韓國剛出道的台灣小女孩周子瑜被黃安舉報為台獨,因為她曾經在節目裏舉青天白日旗,而且接受自己是台灣人。她的經紀公司本來是冷處理,結果引發了國內網友的巨大反彈,強烈要求道歉。在她道歉後,風波反而愈演愈烈,國內網友和台灣網友開始就台灣問題和”台獨“等敏感政治問題在網上開始了口水仗。
台灣問題一向是兩岸的敏感問題,特別是在台灣大選之際,更是被吵到風口浪尖。對於我一個普通人,隻是想從自己的角度談談我所認識的台灣人和與他們相處的經曆。
第一次對台灣人有更直觀的認識,是讀到三毛。有一段時間,非常癡迷三毛的作品,為她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的勇氣而欽佩;為她筆下妙趣盎然的各種探險和經曆而快意;為她在塵埃裏開出花來,在寂寞的沙漠盛開出火烈鳥而驚歎;也為她獨立,細膩而濃烈的感情而感動。最記憶深刻的是,不管什麽處境,不管多苦的生活,她從來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體會,感悟和享受生活。那時候覺得三毛很”酷“,很與眾不同,能夠有勇氣選擇一條不世俗的路,更有勇氣堅定地走下去。那時候知道,她是台灣人。
後來上了大學,獨在異鄉為異客,看到黑頭發黃皮膚的同胞總是分外熱切:“你也是中國人吧?” 隻有一兩次,得到的回答是“不,我是台灣人”。我是受到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長大的。從小學教科書就告訴我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從未在現實中遇到過這個問題。是跟他們爭個是非黑白呢?“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啊”。最開始我會這樣講。但是最後他們都是禮貌地笑笑,走開。課堂裏介紹的時候,還是會說“I am Taiwannese”. 在我看來,自稱自己是台灣人並沒有刺痛我那不夠敏感的神經。說是台灣人就是台灣人唄,他們本來就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啊。在我看來,說自己是台灣人跟我我們是湖北人湖南人沒有什麽區別。 不過後來台灣同胞還是很少跟我們混在一起,他們會有自己的小圈子。
我記得有一個女同學,我們關係還算要好。她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在大家都是20歲左右的同學當中,她年齡比較大,大概有30多了吧。她離婚了,但是在台灣有一個女兒。我對她”高齡“卻“拋家棄女”來當一個大學生十分不解。估計是在我的成長經驗中,我周圍的人都是循規蹈矩,在什麽年紀做什麽樣的事情。她說,她要實現她的夢想。她想要在美國完成學業以後,回到台灣開一家小的英文學校,教書育人,實現和女兒的獨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一個30多歲的女人描述夢想。放寒暑假的時候,她 把女兒接過來,就住在宿舍裏,並且不介意讓她叫我們哥哥姐姐。看到她和女兒像朋友般的相處,這樣平等和友好的母女關係讓我習慣了長幼尊卑的”倫理“大感驚訝。那是我切實的體會到兩岸的文化差異。
後來工作了,跟一個台灣人關係很好。跟她聊天的時候,提到中國,她總是會說”你們大陸怎麽怎麽樣“或者是”你們大陸也有這種說法嗎?“剛開始聽到很不習慣。後來關係熟了以後,開誠布公地討論過這個問題,才知道我們所受到的教育是多麽不同。在我們高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時候,他們可能受到的教育是”反攻大陸“。我們是時刻要講”愛國愛黨“”鮮豔的五星紅旗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他們可不會唯共產黨馬首是瞻;我們學的是社會主義,他們學的是三民主義。可以說我們是被不同的方式”洗腦“的,怎麽可能有共同的認知呢。認識到這一點,我和這位朋友都知道,由於我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和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是不可能說服對方,也不能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於是我們非常有默契地達成了“一中兩表”的共識:大家都是中國人,但是我是大陸人,你是台灣人。從此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
我認識的其她台灣朋友,大多是單身獨立的女性。
有一個女性朋友一直在尋尋覓覓,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她雖然擔心,但是卻絲毫沒有要將就的意思。她的父母我也見過。他們說女兒值得找到一個珍重她的人,卻沒有我見過的大陸父母那樣苦口婆心地勸你不要再三挑四選,找個過得去的嫁了算了。或者幫你一波一波地介紹相親對象。這個台灣朋友說,我還是相信緣分。如果實在沒有,那就自己過也可以過得很好。我不知道我有任何一個大陸朋友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句話而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或者是還能有臉見父母。
另外認識一個也是30好幾了,非常喜歡旅遊。通常一有假期,就一個人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租車,爬山下海。完全不需要像我身邊的大陸同胞一樣,需要成群結隊,呼朋喚友。 就我自己雖然敬佩她有我喜愛的三毛那種獨自流浪的勇氣,但我完全不能做到自己一個人去一個Wyoming那樣的地方。我的擔心太多了。就像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被教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和我們經曆的動蕩不安都是首先教會我們要“play it safe”。而台灣富足的小國寡民經濟似乎更能釋放人獨立和追求自由的天性。
我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跟台灣朋友聊起,都是他們的綜藝節目怎麽那麽有意思,電視劇那麽好看比如《康熙來了》,《流星花園》。如今都是我的台灣朋友跟我說,你們大陸的電視劇怎麽拍得那麽美,那麽大氣。一個一個都追著《甄嬛傳》,《琅琊榜》。你們大陸的綜藝節目怎麽那麽豐富多樣,效果那麽棒,於是我們開始一起交流《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甚至《爸爸去哪兒》。兩岸的經濟文化和人民交流的進一步加強是大勢所趨。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同樣的電視劇,看同樣的時事新聞,甚至是從曆史和生活中接受同樣的思想文化教育。到那一天,我們的紐帶進一步加強,這樣不用人告訴我們是血濃於水的骨肉同胞,而是我們從內到外可能就不分彼此了。隻是這種認同,從來不是通過我強迫你說”你不是台灣人,你是中國人“或者說”你們大陸怎麽怎麽樣“來實現的。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我們強大到可以睥睨一切的時候,自然是“萬國來朝,萬民敬仰”。大國的風度就是能接受求同存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從來通過耀武揚威是不能長久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