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人的身分認同與台灣人的“天然獨”
作者: 謝盛友
曆史上,奧地利人被視為屬於德國民族,那是由於奧地利曾經為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亦是德意誌邦聯的成員。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而在此兩年前,弗蘭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蘭茨二世皇帝)宣布自己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統治範圍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的哈布斯堡王朝世襲領地。
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並,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後,奧地利被同盟國和蘇軍分別占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占領奧地利的各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並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並於1995年加入歐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區。
奧地利人(Österreicher)是日耳曼民族其中一個分支,形成了奧地利共和國及受其曆史文化影響地區的主要人口,而那些地區亦同時繼承了奧地利人的文化和血統。隨著德意誌帝國在1871年沒有奧地利的情況下成立(小德意誌方案),加上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主義的影響,鮮明的民族身份認同主義開始抬頭,現代的奧地利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
阿道夫•希特勒於1889年在布勞瑙(Braunau am Inn)出生,照理來說應該是個奧地利人,但是奧地利人會說希特勒是德國人,不是奧地利人,因為是希特勒當了德國元首後,強迫奧地利被併入德國的領土。奧地利在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角色,當然有很多爭執,但是奧地利人普遍不能接受希特勒為奧地利人的說法。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曾經也是奧地利的殖民地。我們都知道,台灣曾被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但是當時的荷蘭是哈布斯堡皇家統治的領域之一,因此依照此推論,台灣應該是被奧地利佔領,而不是荷蘭。
在台灣,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與思想,“台灣獨立”由來已久,並非什麽新生事物。然而,隨著“天然獨”三個字帶來的語匯新詮釋,賦予了“台獨”全新的內涵與形象,也成為21世紀“新台獨”現象的三大特征。
其一,“天然獨”強調的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同於傳統“台獨”的後天屬性,“天然獨”並不背負過去“台獨”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曆史“悲情”,也否認此特性受到特定政黨的操控或受到“台獨教育”的洗腦。亦正因為視“天然獨”為一種“天性”,從而認定為自然生成的觀念,故具有拒絕“汙名化” 的自然反應。
其二,“天然獨”的假想敵,不再是傳統的國民黨,也不限定於台灣民主化時代的中共,而是轉換成“崛起”的中國+向北京靠攏的國民黨。在過去“台獨”思想的發展脈絡裏,尤其是威權時代及民主化初期,“台獨”如假包換的假想敵乃是國民黨。此一時期的“台獨”思想帶有濃厚的“省籍”因素,因此“台獨”成為終結國民黨“外省人統治本省人”的意識形態。到了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台獨”思想的抗爭對象從國民黨轉移到不放棄“武力犯台”的北京。而到了“太陽花世代”,“天然獨”的反對對象除了北京,還有在馬英九時代日益明顯,“不斷向中國靠攏”的國民黨政府。正因為抗爭對象的變換,“天然獨”也因此得以重建新的 政治攻守態勢,並試圖去裂解現階段的假想敵。
其三,未被“汙名化”下的“天然獨”,化暗為明,擺脫了傳統老派“台獨”的隱諱陰影特質,彰顯出截然不同的自在與自信。“台獨”在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 被視為異端,不僅成為禁忌,相關的活動與訴求都因“損及國家安全”及“擾亂社會秩序”而成為被取締的對象。而即使到了今日,“台獨”仍被北京視為“數典忘 祖”、“十惡不赦”、“絕沒有好下場”的代名詞。然而,如今台灣年輕人的“獨”在冠上“天然”的形容詞後,已一掃“負麵”的形象,在使用上也常展現出“不要小看‘天然獨’”的自信。
新台灣國策智庫公布了在馬英九與習近平會談後舉行的一項民調結果,數據顯示高達98%的年輕世代(20至29歲)認同自己是“台灣人”,隻有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認同“台灣未來應獨立成一個國家”的也高達81.9%。
奧地利人與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有很多相象的地方,這是“天然的小氣候”。但是,台灣人的“天然獨”沒有“天然的國際大氣候”。哪怕是冠上“天然”的形容詞的“台獨”,還是中美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兩岸問題,更不是獨立的台灣問題或中國問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