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沒有台灣獨立的資本
作者: 謝盛友
中華民國總統候選人的首場電視辯論,引發了海峽兩岸網友的關注和辯論。此次辯論中,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新黨的三位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朱立倫、蔡英文、宋楚瑜,圍繞台灣經濟、國際空間、民生幸福、九二共識等問題唇槍舌戰。在這看似精彩的辯論中,三位候選人紛紛拿出了對未來施政中需解決的方略與對策。
但是,政府治理所承擔巨大壓力和精密規劃,不是辯論、辭藻、攻訐所能替代的,不是兒戲,不是娛樂節目選秀。對政治人物的考量絕非是其巧舌如簧的言論和吸引眼球的魅力,也絕非是民主製度篩選政治家所需執政能力所要的標準。
執政治理,需要的是腳踏實地,步步從基層走來的經驗豐富,穩重求實的官僚和良吏,讓他們用其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技術,成為人民委托其管理政府的當家人和經理人。
不管誰當選總統,都沒有台灣獨立的資本。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個人或團體或民族,被融入非原本,但具社會支配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被同化者通常是外地來的移民或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非原本社會中或與其接觸,慢慢失去大部分原來的文化特點;並接受非原本社會的特點。變化直到與非原本社會的成員無法區分為止。
以歐洲為例,雖然當地各民族曆經多次被征服及強製同化,但卻沒有因此融為一體,反而分化出更多民族。看看中國,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下令書同文,命李斯依據周朝的大篆,編成小篆,通行全國,原本有不同文字的六國遺民被同化;而後秦朝繼續擴張版圖,征服了陸梁地,趙佗仍未建立南越國之前,遂定南越(即嶺南地區),以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三郡,即今天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當地原居住著越人,但而後完全被同化成漢族。
中國滿漢融合的曆史從清朝入關就展開,如旗袍等,愛新覺羅氏的皇帝沒有一個不會說漢語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更是眾人皆知的漢語言專家;另外羈留內地的滿洲族在民國成立之後普遍文化程度較高,同時,這種融合也不是單向的,即不能認為滿人完全蛻變為漢人,實際上漢人在很多習俗、語言等方麵也吸納了滿人的成果。
歐洲與中國的麵積差不多,但歐洲分裂成多個國家;中國卻始終能夠統一,文字的差別是主要因素。地域遼闊,山阻水隔,使居住在各地的同一民族語言產生變化,拚音文字非常依賴“語音”,當“語音”產生變化後,修改文字符合“語音”是很自然的,加上拚音文字修改容易,造成歐洲的語文一路增多,語文有異則造成民族分裂,所以歐洲分裂成多個民族;而漢字依賴“字形”,對語音的依賴不顯著,且要修改漢字有一定難度,是以雖然中國各地區的漢語方言有異,但文字始終一樣,防止了民族分化,為統一製造有利條件。
隻要台灣還繼續使用漢字,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就沒有台灣獨立的資本。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