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本作“蠻頭”

回答: 長知識了。我們那兒叫饅頭。Anthropologi2021-12-25 10:59:01

《三國誌》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白牛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晉以後,古人常把饅頭稱作“餅”,“以麵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名義考》);“饅頭,餅也”(《集韻》)。北方人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有時稱為大包子。

我家鄉稱無餡者半球形為饃,有餡者為包菜饃(包括肉包子也稱為包菜嫫)。另外還有一種在未燃盡的草木灰中烘烤的餅子叫pia pia饃,估計這個pia字應該是餅的訛化音,蒲團在我家鄉方言中也叫做pia。饃字中的食換成女為嫫,我家鄉有些地區把母親稱作嫫,有些地區把伯母稱為嫫,如果伯母不止一位,依次稱作大嫫、二嫫....。古代民以食為天,我家鄉的人以饃為母。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