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東寧之變,鄭明政權上下離心,滿清海軍在施琅的帶領下,在澎湖打敗了劉國軒的海軍主力。
這個時候,是曆史的轉折點:
戰後,宰輔馮錫範召開文武會議,與黃良驥、洪邦柱以及中書舍人鄭得瀟共同奏請幼王鄭克塽攻佔呂宋島(菲律賓),以延續東寧國的國祚。施琅此時派遣曾蜚前來招撫,並以總兵之職欲誘降劉國軒,劉國軒因而拉攏馮錫範以及眾多將領,主張舉國投降滿清。七月十五日(9月5日)由鄭克塽率領劉國軒、馮錫範等人一起向施琅投降。
如果劉國軒馮錫範等人全軍放棄台灣,南下攻打呂宋島(菲律賓),應該真的可以拿下呂宋島,大概率今天菲律賓已經成為中國(再次被號稱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而如果那樣,劉國軒馮錫範等人就不再隻是一個曆史上可有可無的人物。而是可以和鄭成功一樣的開疆辟土的人物。今天馬尼拉的街頭,就該是劉國軒馮錫範的塑像了。
如果當時掌台灣國政的是鄭成功,或者是和鄭成功一樣性格的鄭克臧,哪怕澎湖失敗,多半會去攻占菲律賓,徐圖再戰,絕不會投降。
英雄和凡夫的區別就在於此。
凡夫執著於今生的得失,而英雄是為了一個信念堅持到最後。這就是鄭成功和劉國軒馮錫範之流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