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吧出《哈姆雷特》和《李爾王》的味道,也能感覺到《竇娥冤》的思路。:)

      經典的魅力在於對人性的把握上超越了時代,或者說,適用於不同的時代。

      《團圓之後》首先是矛與盾。

1 本來一家團圓喜喜慶慶,結果最後悲悲傷傷——喜變悲。如此看來,人的高興與悲傷一回事,隻是有時差,或許幾天,或許片刻,佛祖講一刹那。

2 事情的起因非常不起眼,無人在意,但是結的果非常之嚴重——小變大。人生總是在轉動變化中。

3 最重要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性的弱點——為什麽兒子沒有事先去詢問了解一下?他是狀元,全國冠軍,第一號聰明人,熟讀史書,善於寫作,但是卻如此衝動,幼稚,思維簡單,為什麽?因為被憤怒,羞辱完全控製。人在極端情緒之中往往大腦不再正常思考。真相或者真實,對大部分世俗眾人,並不容易得到。

      這部劇的時弊性很強,絕對下了功夫。通過事例教育大眾不要衝動,要學會心平氣和的溝通,要學會尋找原因,不要有風便是雨,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它所反映的問題也可以參考一篇雄文,57年12月柯慶施發表的《乘風破浪,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上海》,裏麵提到對於擺在自己麵前的問題,應該用什麽樣的方法去應對,去處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