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畸形的性格和畸形的愛以及陋習。比如男女同裸浴,有的家裏父女同裸浴,母子同裸浴。
本在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的成立(中國劉宋中期)才開始產生姓氏。 天智9年,即公元670年。 開始編製最初的戶籍。
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作出“凡國民,均可起姓”的決定。可是竟然沒有多少人響應,於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頌布了強製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確實是這樣,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1875年之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隻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在古代,日本人隻有貴族有姓有名,他們所謂的姓,與我們理解的姓並不一樣。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製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係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
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隻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當時的姓約有30個,其中“相臣”、“君”、“直”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姓。
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到了明治八年,從來沒有姓的人在取自己的姓的時候,也想沾點“藤”字的光,於是“藤田”、“藤本”、“藤井”、“藤山”、“藤川”、“藤條”等等姓氏就誕生了。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係,但是姓隻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隻有貴族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