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孟子.告子上》第四章是告子與孟子討論吃喝以及性欲是否人的本性,用的是比喻法。告子用食色性是人的本性開題,試圖解釋仁心和義的關係:就像食色性是人的內在本性一樣,人的善也是內在的。相對於內在的善,義則是外在的。暗喻,義氣是非本性,是教化的結果,所以是外在的。告子舉最簡單的例子,人的年齡。告子說,他人年齡比我大,這是內在的。因為他年長而受人尊重就是外在的。我愛自己的親人是發自內心的仁善,對外人則不然。孟子回答說:吃美國烤肉和吃中國烤肉有什麽不同呢,都是烤肉的味道,那麽能說是烤肉是內在的,而喜歡烤肉是外在的嗎?再則,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情況不是一樣的嗎?所以,不能完全說明食色性是內在的,而仁和義有內外之分啊。有人說,這是古老的詭辯術,但是,讀者能轉過彎,琢磨出這個中的彎彎繞,不也是一種樂趣嗎?
告子說:“吃喝以及性欲,是人的本性。仁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義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
孟子說:“為什麽說仁是內在的而義是外在的呢?”
答道:“因為他年紀大,我才尊敬他,這尊敬不是我固有的;正好比那東西是白的,是因為它的白是它自己表現在外的,我便把它叫作白東西。所以說它是外在的。”
孟子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許並無不同,但是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和對長者的尊敬,是否也沒有什麽不同呢?而且,您是說長者義呢,還是說尊敬長者的人義?”